香港喪失為國家培養人才資格茲事體大

來港內地生的數量,長期以雙位數增長,然而近年增幅放緩。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佔領學校語文中心,抗議普通話考試作為畢業要求。事件損害浸會大學聲譽,更嚴重的是影響香港作為為國家培育學生的基地的聲譽。今後從內地來港就讀人數減少,香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功能打折扣,香港還剩下什麼可以對國家做貢獻?

學生突襲超出抗議表達範疇

回歸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大力推行的兩文三語政策,整體成績如何,有待分析,但中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的確有了長足進步,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這個政策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好處。至於如何在大學落實,可以有不同的考慮。浸會大學採取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必須達到某種水平,是一種制度性的安排;即使有不足的地方,可以逐步改善。學生對這個要求有不同意見,學校有完善的渠道讓學生表達意見。部分學生以突襲方式、粗暴的手法抗議,而且在抗議過程中使用暴力的手段與語言,威嚇老師,本身已經超越了抗議表達意見的範疇。

香港8所公立大學,學術水平甚高,成為很多內地生趨之若鶩的升學首選學府,過去甚至有很多省狀元棄北大、清華而來港升讀。回歸以後,為內地培養超過2萬名本科生和1萬名博士生,可謂功德無量。而今這些畢業生在內地各行各業營生,或已晉升管理層,拓闊了香港的關係網。其中無人飛機和無人飛船兩大創新行業,都是科大畢業生的傑作。更多的博士生在大學擔任教學和科研,成為表表者。

來港內地生的數量,長期以雙位數增長,然而近年增幅放緩。

內地生來港就讀大學各種學位的人數,在未來很長時間都會保持相當數量,因為香港院校仍然保持高水平;另外還有較高的獎學金,讀研究型的碩士和博士還有生活津貼,對很多學生來說還是相當吸引的。即使增幅有所放緩,還不至於大幅下降。但目前申請人數與錄取人數的比例已經收縮,過去能招到最高水平的學生,目前已經有所下降。今後能招到什麼水平的學生?這才是值得擔心的問題,這將影響到畢業生本身的發展空間,也會影響到他們在香港所做的研究今後如何跟香港的學府延續擴大的問題,又或者在創新科技方面在哪裏應用的問題。如果當年「大疆」無人機選擇以香港為基地,這對香港是何等的貢獻?

香港並不追求學生人數的增加,生源多元化所帶來的文化碰撞,對大學和學生都有裨益。內地生選擇來港讀書,教育質量當然是首選,但起碼要對這個地方有好感,不排除畢業後留下來工作,或者懷着留下來工作甚至移民此地作為前來讀書的目的。

無論選擇來香港攻讀任何一個級別的學位,無論懷着什麼教育以外的目的,都希望能夠在讀期間高高興興,跟本地師生和睦相處。然而,最近幾年來的內地生,在踏足香港之前,先聽到的是「佔領中環」、「香港獨立」等政治運動的消息,知道很多學生稱呼內地人為「蝗蟲」,反正是極其不友善的態度。內地生跟鼓吹「香港獨立」的本地生爭論的視頻,在內地流傳甚廣。

這次浸會大學一小部分學生不滿普通話的畢業要求,內地生普遍認為,遇事不改進自身能力,而是以哭鬧去爭取──不但哭鬧,還以粗鄙的語言和粗暴的肢體語言辱罵老師,對此多嗤之以鼻。香港本土學生在網上表示「寧為美英廢青 不做強國精英」,內地生對於有人立志做「廢青」不做精英感到簡直不可理喻;至於美英與「強國」之間的選擇,如果這些人真的到美英做「廢青」,為香港和國家減輕負擔,也應該是愛國的表現。但問題是他們不想做「強國精英」,這是你們想做就做得到的嗎?

敵視心態窒礙融入主流社會

內地生與本地生之間的鴻溝,大家都盡量避免接觸,以免陷入爭論;但避而不談就會影響溝通。試問內地生來香港讀書,不跟當地學生往來,如何能夠了解香港與香港人的真正想法?內地生自成一國、自得其樂,但香港生對此也會看不慣,加深了界限分明的無形中隔閡。

外來學生在學期間不融入當地社會,也是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些內地來的學生,有些畢業後會留在香港工作,他們無論在外資公司或者國企工作,本身就有條件繼續跟內地人一起享受有意或無意間製造出來的次文化圈生活,仍然沒有意圖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當然也不利於社會的團結凝聚。

香港的大學,資源豐厚、師資力量強大、對外聯絡頻繁,從硬件上具有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良好條件;但在軟件方面,很多學生對內地生存在敵視心態,並且不時有衝突。這樣的環境,雖然不會影響內地生來港人數的大幅下降,但他們在港攻讀以及畢業後留港工作,都沒有主觀意願和客觀條件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則成為培養人才的一大缺失。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對香港存在偏見,更加不利於日後的正常交流。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