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港大民研計劃做的即時調查,市民對今年《施政報告》的評價較梁振英首兩份《施政報告》差。具體而言,今年《施政報告》的滿意率為30%,低於不滿率的35%;評分為49.5%,是繼董建華2004年《施政報告》後再次錄得不足50分的《施政報告》。撇除不清楚《施政報告》內容的被訪者外,38%表示報告發表後對香港的信心減少,較表示信心增加的22%顯著地多。
年輕人如何看?
佔領行動令社會把焦點放在青年(18至29歲)身上。在上述民調中,這批年齡組別的被訪者對梁特首第三份《施政報告》的滿意程度,以及對特首的評價可以總結為「差劣」。具體而言,青年被訪者對《施政報告》的評分為40.8(整體受訪者的數字,下同,是49.5);對《施政報告》的滿意淨值為負39個百分比(負5個百分比);對梁振英的評分為32.9(49.5);對梁振英出任特首的反對率為83%(66%)。假如我說上述數字反映香港年青一代看過今年《施政報告》的原文或傳媒報道後對梁特首增加不滿,這應該是個合理的結論。《施政報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基本法》,香港特首向特區負責,同時向中央負責。每年特首的《施政報告》,香港市民關注,中央官員也會關心。因此,經過去年震撼中外的佔領行動後,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引言中談政制發展不應偏離《基本法》,是無可厚非的政治動作。但當我在電視機前聽到他說要「引導他們(指大學生和其他青年人)充分了解國家與香港之間的憲制關係」時,我已感到這個「家長訓示」不會令今天香港的青年人聽得入耳。想不到堂堂七百萬人之上的特首跟着以獅子搏兔般的威猛,點名批判港大學生會獨立編採的刊物《學苑》,指其在去年出版的期刊及前年編印的書中提出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為錯誤主張。政府因此不能不警惕,並要求「與學運領袖有密切關係的政界人士」(暗示泛民?)勸阻。
批評《學苑》是誰的主意?
雖然梁特首事後三番四次指這番批評是「集體製作」,但似乎沒有一個司、局長願意承擔責任(最有資格參與製作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他沒有看過《學苑》文章,不便評論)。觀乎梁特首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與泛民議員的針鋒相對,以及他在記者會上選擇性引述「港獨」主張(卻不提在同一本期刊或書內有反對港獨的文章),我相信他這個高調動作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
把佔領行動的成因歸納為有學者知法犯法,有反華外國勢力參與,加上有學生思想錯誤、不愛國之餘,妄想港獨,於是整件事不是特區政府施政上出了問題,而是中央更需要全力支持特首依法治港,並在有需要時強硬執法。這個猜想的邏輯是否符合國情?
有人鼓吹香港獨立是事實(我看過一些網上文章)。但這根本是少數人(強調本土意識)中的少數人想法。既然梁特首要高調提出警告,中央政策組可否做個全港性的民意調查,看看支持港獨的市民(包括青年人)有多少,讓大家,包括中央看清楚事實的全部?
特首與香港人的言論自由
特首辯解他有言論自由批評他人。這講法沒有錯。但愈有權力的人愈要慎言,是文明社會的共識。這是因為有權者的批評包含很大威力,例如令不少人識做地附和或噤聲(看看今次一些依靠特首委任的人的表現)。又例如特首有權力影響大學的運作(他有權委任香港大學校董會及校務委員會的成員)。
梁特首不以讀者身份向《學苑》寫信而選擇在《施政報告》中批評《學苑》,關心香港言論自由的人也應該提高警惕,留意政府會否採取任何跟進行動去限制或損害港人表達政治不正確意見的自由。
無論如何,梁特首這個政治動作背後的思維會令青年人(無論他們是否《學苑》讀者)感到疑惑。當政府與他們討論香港問題時(例如《施政報告》第102段指的長遠土地規劃),他們憑什麼相信官員會以香港利益為先?
《施政報告》照顧到年輕人?
佔領行動後,政府不斷吹風,指不少參與行動的青年不是追求真普選,而是不滿缺乏置業和向上流的機會。就算這批政治冷感,但求有更好前途的青年佔相當人數,他們會對這份《施政報告》感到滿意嗎?
在《施政報告》的房屋章節,自資居所的單位沒有增加。新推出的出售公屋計劃主要是為現行公屋富戶提供多一個置業梯階。雖然現時有不少大學生輪候上公屋,但我相信他們不會獲批准購買此類二等居屋。上年《施政報告》提的四個青年宿舍,政府到今天還未申請撥款。今年的《施政報告》只是說會積極協助其他有興趣的非政府機構盡快推出新項目。換句話說,政府沒有新措施協助青年置業。
拍拍腦袋想出來的人口政策
在「優化人口 創建未來」的章節裏,我得到的印象是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好像不是政府創建未來的核心。「培育本地人才」只有空泛的兩句,反而「吸引外來人才」包括兩個針對香港以外的青年人的計劃。一個是推行試驗計劃,吸引已移居海外的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第二代回港發展。另一個是放寬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納外地的年輕人才來港發展。
香港是國際性城市。面對全球競爭,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來港發展,絕對是個正確政策。但有什麼特別理由需要提供優惠吸引無經驗、無專長,只是其父或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海外第二代回港?這批人的數目有幾十萬,甚至高達一百萬,而計劃完全沒有上限。按照計劃,他們可以隨時來港住下後才找工做,與本地大學畢業生(十多年來的入職薪酬(除了政府工)維持月薪萬多元不變)直接競爭。他們會在香港購買或租住房屋,增加私樓的需求,以致推高樓價。
我無意挑起這兩批本是同根生的青年的矛盾,但梁特首以前講過的港人優先,沒有說包括離港的第二代。這個突然出現的計劃,是根據什麼客觀和科學的政策研究得出的結論,還是像內地說,只是拍拍腦袋想出來?
繼續阻止年輕人向上流
在另一個吸納更多年輕人才來港發展的計劃上,政府打算制訂一份人才清單,配合香港的經濟發展。這份人才清單應該包括香港各行業有需求及有前途的高級職業。為什麼這份清單不是拿來制訂培育本地人力計劃,讓更多香港青年有向上流的機會,而是藉此輸入外地(或內地)的年輕人?政府是否認為香港青年不應該與人家爭上位,而要更有大志地向新設的「青年發展基金」申請撥款創業?
還有,這兩項吸引外地(或內地)的年輕人(不是原有計劃內的優才)的新猷有沒有經過其職責是關心本地青年福祉的青年事務委員會討論?隨帶一提,政府似乎很滿意現時青年事務會的組成,無計劃邀請一些沒有很大成就而思想比較本土的年輕人加入議事。
合理假設是梁特首無意利用今年的施政報告去增加香港青年對他或政府的不滿。所以我希望他或他的團隊看看這篇文章提出的一些疑問是否有點道理,然後想想有什麼補救辦法。
我也希望香港的本土大學生和青年不要只談政治,還要看清楚上述兩個影響他們前途的吸引外地青年來港工作計劃,有需要時向政府反映意見。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