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今日看來,全民退保可能再沒下文,但既然政府認為社會意見分歧,那我們就有必要分析一下這些分歧。繼上文分析過五個分歧後,周永新教授續指出,長者並不想依靠政府,只是看不到如何可以維持生活,看不到前景,由雷曼事件更看到投資之弊,深感徬徨。
分歧六:不為未來打算的長者才要老人金?
周永新覺得投資不可信,也非人人懂投資。「有時我見到一些評論說,為何他們不懂儲錢、投資。我只能說,對於大部分打工仔來說,投資確是虧蝕比較多。」別說投資,對時下「月光族」來說,每個月有盈餘都未必是易事。「其實很大部分香港人真的沒有儲蓄的能力,一部分即使儲到錢,都不懂如何投資。」
周永新強調,五根支柱需要協調互補。「我們的想法是,他們是有一點積蓄的,加上這3,000元的老人金,他們可以靠自己幾十萬積蓄維持生活,不需要領取綜援。我們希望整個社會,大家都可以有一個比較穩妥的全面退休保障的制度,亦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他希望各個階層同樣能安穩度過晚年。「若真的因種種原因而很窮的,我們會有個社會安全網,就是我們的綜援;有些儲蓄又會好一點;如果強積金多的話,生活會再好一點。我們希望社會上不同的人都可以安排到一個比較穩妥的退休生活。」
分歧七:錢從何來?
另一個質疑全民退保的理由,是錢從何來的問題。當時周永新提出的方案靠的是一個薪俸老年金,為的是減低爭議性。「資產增值稅、銷售稅,這些要再花幾年時間討論。」但開徵薪俸稅,同樣會招來異議。不過,為了一個全民受惠的老年金,他希望大家都能負擔一點。「我們建議的是收入1萬元以下的給1%,最多100元,1萬元至2萬元是1.5%,最多300元。中小企常說負擔很重,但中小企八、九成的工人薪金都是2萬元以下的,這是否一個沉重的負擔呢?」
根據去年周永新的方案,這個新的薪俸稅是一個累進稅,但由於上限為3,000元,隨着薪金上升,卻又會變成累退稅。「我們不想懲罰一些很有錢的人,讓他們負擔全部,似乎社會大眾不是一起投入去做。賺錢少的,負擔小一點;賺錢多的,負擔多一點,但未至於少數人包底。尤其是社會政策,大家都出一點錢會好點。」
分歧八:老年金只會將庫房抽乾?
有人質疑在這個方案下,資金池在2026年會入不敷支,在2042年無法運作。周永新解釋:「我要澄清一點,計劃開始的首10多年,老人家數目未到高峰,因此賬目上會有盈餘,就是流入的水比流出的多。所謂入不敷支,指的是到2026年流入的水由於老年人口上升,開始比流出的少。」根據方案,前10多年儲下來的盈餘,足夠用到2042年。「只不過到2042年,那個塘裏的水就用得八八九九。到時就像我說的,檢討一下吧!」
他認為,計劃永遠只是計劃,過程中一定要檢討。「一個計劃,大家有付出,又可以運作30年,已經足夠啦!」他形容,高鐵只是個約10年的工程,「明知可能會超支,你(社會)都給他做」,相比之下,現在這個保守估計30年都沒有不妥的方案是相當可行。周永新認為,如果情況很差,將來可以作出檢討,例如可以降低金額:「減到2,800元,(計劃)又可以延長10年。」
分歧九:年輕一輩只能供不能享?
周永新在訪問中多次向記者強調,要整個社會一同出力,一同得益,但同時又指出方案必然要定期檢討。年輕人難免擔心政策朝令夕改,交稅幾十年後可能政策已經取消,最後自己只出力而無得益。周永新解釋:「我們交稅通常是為着整個社會的運作,而非計算自己能否享受得到。香港一大部分的公共開支在於教育,我沒有子女,交稅的時候會不會認為不應該給錢別人的子女讀書?這是一樣的,重點是要在社會中建立一個公共服務。我覺得這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錢的問題。」
分歧十:中產人士又吃黃連?
除了年輕人,反對的還有中產人士。中產人士不滿交稅多、福利少,對全民退保的構思不以為然,不過,周永新指出,中產人士比較其他階層,在計劃中得益最大。首先是最底層人士:「現在100萬65歲以上人士,申請綜援的大概18萬人,佔兩成,有沒有老年金對他們來說沒有分別,因為綜援加上其他補助接近5,000元,已高於老年金金額,而他們不能同時申請的。」第二是中下階層:「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有40多萬人,他們的資產不能多於20萬元,算是中下吧。他們本已有2,200元,你加到3,000元,他們的得益只有約800元。」
最後就是中產及上流人士:「現在約有17萬人領取生果金,他們的資產相對多。若有老年金3,000元的時候,他們由1,100元跳到3,000元,多了2,000元。」因此,周永新認為中產得益最多:「中產常說『稅就有得加』,錢拿了出來,卻永沒福利。現在老年金不計入息,他們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純粹用錢計算,得益是最大的。」
但是投訴的,未必是中產長者,可能是中產的中年人。「我之前跟我的侄兒說,你賺幾萬元一個月,交2.5%的稅,大約2,000元,但你的爸爸、媽媽都超過65歲,只一個就3,000元,計一計數,是得益的。」周永新說他不想這樣計,「為什麼說中產沒得益?有些人常常計數,我希望社會大眾從整個退休保障制度的角度去看,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這很重要。」
20年後依然政治化
20年前周永新因怕老年金被政治化,故避而不談,今日正值多事之秋,難道不怕會令討論失焦,甚至石沉大海?「我不覺得這件事情會銷聲匿跡,2015年有區議會選舉,再過一年有立法會選舉,2017年有特首選舉。」周永新有信心的道:「現在人大規定有兩至三個候選人,即使全部是建制派,像上次唐英年說有3,000元,梁振英立刻說雙倍生果金,我想,到時三個候選人,只要有一個提老年金,其他候選人都要回應。」
周永新認為這個時機正適合推動退保政策。「不要忘記現在老年人口有100萬,他們的登記選民是最多的,而且只會愈多愈多,加上他們較容易動員去投票,這個政治力量不可忽視。」無論如何,林鄭月娥司長早前向傳媒表示,政府對全民退休保障確有保留,但仍稱沒有全面抹殺全民退保,下半年會繼續進行公眾諮詢,讓市民討論更多。假設全民退保最後基於社會資源有限而被否決,周永新認為,至少應改善長者生活津貼制度,例如將資產限額提升至100萬元及每月發放3,000元。他相信,政府負擔得起,同時計劃涵蓋六、七成長者。
「我們每一個市民都一定會從工作上退下來。」周永新語重心長的道。「有人說,子女供養吧,但問題是現在50歲以下的人,多半沒有子女,或只有一、兩個。靠強積金,很多家庭主婦、傷殘人士,是沒有強積金的,就算有,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只是很象徵式的。是否要將這些人都推向綜援?」周永新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
周永新教授簡介
周永新,著名香港福利政策學者。1970年獲香港大學文學士學位及社會工作文憑,1973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獲香港大學博士學位。1977年至1983年間於中大社會工作學系任教,曾受社會福利署委託研究檢討當時的公共援助(即今綜援)制度,協助制定貧窮線。自1991年開始,出任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至2013年中退休。研究範圍包括貧窮、社會保障、老人照顧、家庭政策。在過去30年著作超過10部,主要討論香港的福利政策,亦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評論時事。最近出版了《社會政策的觀念和制度》及《香港真實的貧窮面貌》。八十年代起參與多項公職,涉及福利、青年、人口、醫療和房屋等措施的規劃,包括強積金計劃諮詢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成員、平機會成員、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成員及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成員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