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不可過度樂觀

只有通過改革化解長期存在的深層次、根本性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對中國經濟走勢的判斷更趨分化。在看多者眼中,中國經濟增速已然中期見底,明年增速可能會略高於今年,一改逐級下探之勢。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內第四次調高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使得樂觀情緒愈加高漲。近期國債期貨刷新上市以來新低,經濟表現好于預期引發市場對政策收緊的擔憂,竟成一個觸媒。

審慎的分析人士並不贊同過度樂觀,畢竟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出現2016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雖然放緩幅度低於市場預期。大多數市場機構預計,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6.5% 以下。

應當說,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具有一定依據:IMF認為,全球經濟正處於同步增長的「甜蜜期」,2017年世界經濟增幅將達到3.6%,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美歐經濟景氣度環比繼續回升,10 月美國製造業PMI大幅回升1.4個百分點,歐元區製造業PMI更是錄得2011年以來的新高。從國內來看,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去產能、去杠杆等結構取得階段性成效,產能利用率不斷回升,消費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新動能新產業正在孕育。

但是,目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復蘇基礎並不牢固。新興市場需求已經出現下滑勢頭,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未來如果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速度超預期,世界經濟增長將重又面臨風險。

中國經濟結構問題未有實質改變

在中國經濟企穩中,周期性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依然存在,防風險挑戰仍然嚴峻。對已取得的業績感到欣慰,對增長前景抱有信心,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度樂觀則不足取。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新的季節性特徵,季初回落而季末上沖,短期月度間的差異造成了市場情緒的大起大落。其實,就若干重要指標的移動平均值來看,經濟活動相對平穩,既沒有出現持續強勁的反彈,也未出現斷崖式下跌。

應該意識到,此前有利於經濟企穩回升的若干短期政策性因素,未來作用將逐漸消減。上半年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催生了房地產銷售的火爆,減緩了房地產投資的下行速度,卻也透支了未來的銷售,8月以來房地產銷售增速已大幅放緩。財政支出進程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基建投資的高增長,下半年財政支出增速持續放緩,與對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嚴監管相疊加,基建投資增速將承壓。

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困擾中國經濟已久的結構性問題並未出現實質性改變。儘管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察帶動了工業品價格的上漲,使得工業企業利潤持續回升,但是,這一勢頭向投資的傳導並不順暢,製造業投資仍然低位徘徊,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並不高。年初以來,工業企業杠杆率平穩下降,但是,8月以來地方國企資產負債率連續兩月大幅回升。未來地方國企杠杆率能否重新降低,關係着地方債務風險和國企高杠杆兩只「灰犀牛」能否馴服。

陸續公佈的各省份三季度經濟數據,可謂中國經濟的生動寫照。與去年同期相比,以往處於增速「領頭羊」地位的重慶、貴州經濟增速出現回落,這對投資驅動模式的可持續性提出考問;山西、陝西、廣東、浙江等省份經濟增速加快,但驅動因素並不相同,前兩者主要仰仗原材料價格大幅回升,後兩者則歸功于率先轉型培育新動能,可持續性更強。

中國經濟「兩步走」  質量和效率

中國經濟已告別高速度增長的階段,質量和效率應當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着眼點。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九大上,「兩步走」的戰略安排並沒有再提「GDP翻番」之類的數量目標,發展的充分和平衡得到空前重視。大會提出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並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要實現這些令人嚮往的目標,改革尤其是與防範「灰犀牛」有關的改革需要加速。在地方債管理上,制度建設已相對完善,但是,欲落到實處,還需要建立權責 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改進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協調 部門監管等相關改革的配合。去杠杆方面,國企仍是重中之重,其進展不僅關乎去產能和防風險,也決定了擴大對民間資本的開放、提振企業家信心等政策的效果。只有加快金融監管改革和國企改革,把杠杆率真正降下來,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警示的「明斯基時刻」才不會成為現實。

在多次成為經濟增長「緩衝墊」的房地產領域,今年以來,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共有產權房等舉措,朝着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邁進,但是,房地產市場長效調節 機制仍待完善和明晰。

全球及中國經濟的企穩複蘇,為推動諸多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阻礙何在,其實已廣為人知。只有通過改革化解長期存在的深層次、根本性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過度樂觀與悲觀均不足取,未來取決于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取決于改革有無真進展。

原刊於財新網,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