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社福機構的真面目

如果我們不從特區政府不合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切入,永遠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如果我上一篇文章對交流團的批判,給你的印象是我們很窩囊,那只是事實的一面。另外一面,是巧婦難為無米认之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果我們像反對派那樣,每年都固定有過10億元的政府撥款,養上千計的專業社工,我們的做法和效果都肯定不一樣,更不說教育系統中數百億的資源,大部分都給了教協會員了。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何特區政府只撥款給港英年代指定的「社福機構」?為何回歸之後,再沒有新增類似待遇的「社褔機構」?官員們自有他們的一套說法,但怎樣解釋都難以自圓其說。我不想搬出陰謀理論,但就是一句話:完全不合情理。

今天特區政府贊助民間舉辦的項目,都要公開申請。這些「社褔機構」因為有名氣、有經驗、有業績,自然佔盡優勢,不在話下。因為「社褔機構」對與內地交流不感興趣,這骨頭才輪到愛國愛港機構去啃。杯水車薪,只可能做一些門面工夫,這完全難怪我方的主事者。而大部分項目,政府只承擔項目的直接支出,NGO自己負責項目管理費用。

這規定完全是為那前朝遺下的幾十個每年有定額撥款的「社褔機構」度身訂造,其他機構則要自備日常管理和項目管理經費。更有甚者,許多時政府還要求機構先墊項目支出,才向政府報銷;而政府經過反覆審核,往往要一兩年之後才付款給該機構。那即是說,沒有足夠現金儲備的機構免問。於是,我們的機構只能向商界化緣、掛靠。商人重利,付出當然要有回報,他們要求在領導面前曝光,謀求政治資本,也不能說不合理。這樣,再加上交流活動是最容易量化評估政績的GDP主義等考量,便出現昨天說的情況了。

這樣做,所有利益攸關者都各得其所,皆大歡喜,存在永遠都有其合理性的。如果我們不從特區政府不合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切入,永遠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也就是前幾天,有新聞報道香港一家老牌御用社機構鄰舍輔導會,濫發獎金之後入不敷支,需要解僱100多名員工。鄰舍輔導會成立於1968年,反英抗暴事件之後,宗旨是為各階層居民提供諮詢輔導服務,成為居民和政府的橋樑。回歸前,它已發展為一個沒有獨特方向的綜合性社福機構,提供家庭及兒童、青少年、安老、康復、社區發展、內地、教育和醫療服務,營運社會企業,共80多個單位,龐然大物,肥腫不堪。

註冊社工本來已經是收入偏高的群體,而獲政府每年撥款3億元的鄰舍輔導會,2015年向年薪過百萬元的總幹事派發近20萬元的現金津貼,又向全體員工派發1.7個月工作獎金及8,000元定額獎勵金。但近日機構以預期未來數個月出現赤字為理由,提前結束多個服務計劃,約百名社工、活動助理及小隊隊長要提前解約,變相裁員。

不過,連同累積儲備計算,鄰舍輔導會仍有1.048億元盈餘,儲備水平近23%,符合社署要求的水平。從這簡單的介紹,便知道御用社福機構究竟壟斷了多少資源?過得何等滋潤?身家何等豐厚?而從社會現狀觀察,資源是何等浪費?成果是何等輕微?而這些薪豐祿厚的社工,還竟然紛紛帶頭搧動和協助反政府、搞港獨!

特區政府如果不敢向這毒瘤開刀,簡直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我說特區政府求仁得仁,自作自受,就是這意思,完全怪不得別人。

劉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