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月初,任志剛撰文討論《基本法》第107條,為他招來四方八面的批評。然而,任志剛似乎未有學精,竟然在上周四再次撰文,大談他對近年香港公共財政管理上的「財政姿態」,並繼續暗地裏批評前財爺曾俊華的理財哲學。看來,這位金管局前總裁仍一廂情願地堅信,自己對過去10年特區政府處理公共財政的批評是正確的。
從任志剛上周的文章引用「財政姿態」以及提議政府優先考慮對經濟增長有較大「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和有助提升生產力的項目來看,他明顯對近年宏觀經濟研究不太熟悉。作為經濟學家的筆者,眼見一位曾經在香港響噹噹的人物,現卻淪為林鄭月娥的「寫手」,真是令人格外欷歔。
六點商榷
筆者閱讀任志剛的最新文章後,發覺有六個問題值得商榷:
第一、將「財政姿態」(即是政府總支出和政府總收入的差距)來顯示公共財政政策對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擴張性或緊縮性效應,肯定是一個相當粗疏的理解,因為只是聚焦兩個「大數」,卻忽略數字背後的意義,是不能夠找出背後的真相。
以香港過去六年的公共財政表現為例。這段時間的累積財政盈餘和累積地價收入分別是3,583億元和5,052億元。非常明顯,過去幾年的地價收入已成為政府在公共財政表現優良的重要支柱。然而,當比較預期及實際的賣地收入時,卻發現政府多次低估這部份收入,一旦將低估賣地收入和較預期多的辣招稅一併計算,其總和已達千多億元。如果我們將這批所謂「意外之財」(Revenue Windfalls)從公共財政剔除,這幾年的累積盈餘便會大幅下調超過30%,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公共財政盈餘,絕對是被誇大了。
第二、經濟學文獻指出,經濟周期對政府財政狀況有很大影響,例如在經濟擴張期間,政府稅收便會大增,令至政府公共財政顯着好轉,反之亦然。如果大家仍記得香港經濟在2008/09年金融海嘯完結後出現的明顯復蘇,利得稅在同期也出現強烈反彈,這現象正好反映經濟周期是決定政府在公共財政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即使香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其效果只會事倍功半,因為香港是一個極度開放型經濟體,較新加坡更開放。此外,由於香港的天然資源匱乏,很多貨品、食物、源材料等必須倚靠進口,這情況正正打擊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威力,原因是當政府增加開支或減稅來推動內部需求時,因香港是非常倚賴進口,這很容易形成「需求洩漏」(Demand Leakages),最終令至擴張性財政政策所產生的「乘數效應」大幅減弱。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在2010年公布一份關於「乘數效應」的研究報告,在被研究的五個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其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大多是頗細(絕大部份結果均是少於0.5,表示1元的支出換來少於0.5元的效益),顯示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當有限。雖然香港沒有成為ADB的研究對象,但有見於香港經濟的開放程度必然高於這五個國家,所以可以合理推斷其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也肯定頗細。
林鄭加大開支吃力不討好
第四、不少宏觀經濟研究論文指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力在經濟衰退時是明顯高於經濟好景期間,原因是當經濟出現衰退時,生產元素和勞工供應大多是頗寬鬆,因此,增加政府開支或減稅會為經濟注入較大的動力,例如政府加大基建開支可以令建造業工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從而減低這行業的失業率和整體經濟放緩的面對的壓力。但在經濟好景時,同樣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卻未能產生同等威力,因為生產因素和勞工市場大多處於緊張狀態,難以大幅增加供應,最終窒礙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力。
現時香港失業率已低至3.1%,處於全民就業水平,即使特區政府大灑金錢,筆者相信本地經濟增長亦無法顯着加快,因此林鄭的大幅增加政府開支計劃,最終只吃力不討好,難以為香港創造高的經濟效益。
第五、要準確計算「乘數效應」是具有頗大爭議性的。按經濟學文獻,現時在學術研究上已有四種方法,包括(1) Simulation Models,(2) Case Studies,(3) Vector Auto-regressions和(4) Econometric Studies,但每個方法都有其長處及短處,因此,在應用上需要特別留意其假設是否合理。此外,每個方法亦可能給予不同的答案,究竟誰的答案是最準確的,這已是一個充滿學術性和爭議性的問題。
第六、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 Jr.)提出一個對量化模型的挑評(經濟學文獻稱之為「盧卡斯挑評」(Lucas Critique));由於市民的反應和行為會因應政府政策變化而改變,所以,只是利用過往數據來預測政策威力是有問題的;換句話說,即使採用歷史數據來計算「乘數效應」也未必準確,因為政府政策和市民行為有互動關係,在這情況下,任志剛提議選擇公共政策的項目基於較高「乘數效應」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財政政策是一門高深學問,以林鄭和任志剛的料子,根本難以明白箇中奧妙。然而,對市民來說,任志剛寫多錯多也不失為一件善事,因為學界會不斷指出他的錯處,反而有助監察政府,令政府政策重歸正道。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