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為慶祝學院成立90周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特舉辦香港史論壇。香港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歷史學者、現任香港大學教授劉潤和博士將香港歷史殖民時期分為五個時期,大談當中的發展和困境。以下為當天演講內容節錄:
首任港督Henry Pottinger: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第一期就是香港殖民領地第一次擴張及其管治發展,由1841-1891年,即是頭50年。Henry Pottinger,關於他的中文譯名,有的人叫他做砵甸乍,也有的人叫他做璞鼎查。早期香港港督的中文譯名多得很奇怪,這個已不算(怪)。他是香港的第一任港督。他的任期由1843年4月5日至1844年5月7日。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千山萬水請他來做一年的港督?其實不是這樣的。
第一,因為香港總督的職位要到1843年才正式成立。在那之前,Pottinger不可以稱自己做香港總督。
第二,Pottinger實際上來香港已經好一段時間,1841年時他已經在香港。但他來做甚麼的呢?他負責指揮英軍北上的,攻打中國沿海的城市,攻入了廈門、定海、寧波等地,打了一場鴉片戰爭。他又是威迫清政府簽下《南京條約》的英方代表。根據中方有關人士的記載,在討論《南京條約》的時候,凡中方提起任何與條文有關的事情,Pottinger只會回答一個字︰「No」。所以我可以叫他做Dr. No。
1843年6月26日,Pottinger在港督府正式宣誓就任,成為第一任的總督,同時宣佈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個很重要,要不然香港就不是殖民地,他也不可以在殖民地成為第一任的港督,所以他一定要完成所有手續。接着,他正式着手籌組相關的管治機構,例如︰行政局、立法局、司法機關,連負責治安的太平紳士也是由他督導。但除了港督的職銜外,他還有其他職銜。他兼任英國駐華的全權代表和商務總監等等。所以如果單在文書記錄上來說,Pottinger是28位香港總督裏面任期最短的一個,但嚴格來說並不是這樣。他1841年已經在這裏(香港)。
第二任總督John Davis:堅尼地城的足跡
1844年5月7日,第二任總督John Davis抵達香港。港督可以有很多個中文譯名的,這位John Davis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有人叫他做戴维斯;有人叫他做大衛斯。他替自己起了一個名,叫做德庇時。為什麼這個名那麼古雅呢?原來因為這位戴衛斯是個中國通。不單只我剛才說的那些,堅尼地城還有一條街叫做爹核士街,也是以Davis取名的。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這麼庸俗的名真的可以嗎?不是啊,還有一個很清雅的,很高雅的。你望向Mount Davis,那裏叫做摩星嶺。摩星嶺有一條摩星嶺道,有一條叫做摩星嶺徑。如果說名字多,我想Mr. Davis 或者Sir John Davis應該會排第一。大家也知道,為什麼英國政府一定要派中國通來香港呢?同時,好像很不客氣那樣,Pottinger只做了一年就被調走呢?
意思是很明白的,因為他是中國通,英國以為他一定可以管治好香港這塊殖民地。但偏偏英國政府就給了他一個政治任務。那政治任務就是⋯⋯你也知道,要保持一個殖民地是很昂貴的,換句話說一定要節省。John Davis 去香港最大的責任就是要盡快令香港自給自足。這件事情真的折騰了Davis。如果要找多點錢回來,就只有一條路——加稅。Davis一來到就只能費盡心思大加稅額、稅項。好像登記戶口證費、徵收地稅、徵利稅、財產稅⋯⋯甚麼稅他都加。老實說,世上哪有人喜歡加稅?於是,John Davis就成為了全香港人,不論華人、洋人最討厭的港督。如果最受人憎恨的港督要排名,相信John Davis會是第一名。
中國通治港 處理華人不滿
Pottinger是軍人出身,行政管理的能力一點也不高。所以,我想英國政府請他走也是正確的。到了1844年的時候,Davis來到香港,他起碼認識中文。他又自稱對中國歷史文化很有研究。到了1876年,牛津大學還頒了榮譽博士學位給他,證明不是他自說自話。他退休後研究中國詩詞等等,發表很多文章。但問題是浪費了他,他本來是來香港解決問題的。但因着政治任務,不夠錢,一定要盡快將英國政府對香港的財政負擔減至最低,最好是一毫子也不用它出(英國)。但肯定做不到。因此在這個情況之下,可以得知當時香港政府的局面如何?
第一,華人常懷反抗之心。這個不用多說。因為在殖民地,這個是必然的。
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溝通困難。問題在於,我想跟你說點東西,我想華人知道政府正在做甚麼,大家並不是很清楚。再加上英國政府本身也有責任的,比方說它要徵一個登記戶口證費,英文那邊的版本是每年1元,不知為何到了中文通告時就變成每月1元。當時貧窮的華人,一個月的薪酬才3-4元。每月拿他1元,他還能生活嗎?之後變得多事起來,開始有罷市、罷買洋貨‥‥還有一些好像在地上撿磚頭丟人等等。我們現在叫做Minor riot(次要暴動)。所以當時溝通困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華人不知道港英政府想怎樣。法制不前,因為(殖民地統治)剛剛才開始,秩序混亂。財政短缺,這個才是最重要,要不然也用不着徵那麼多稅。管理也不善,因為Pottinger根本不懂得管理。你叫他去管軍人還好。
第二次鴉片戰爭 羅便臣再下一城
就在這個困境之下,終於爆發了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當時最大的藉口就是說,香港是不安全的。只得港島時,他們說有一群歹徒在九龍半島,所以一定要取得九龍半島。得到九龍半島之後,又說不安全,還要取得新界。這個全是英國政府的口術。
第一(步),他要港島,要了港島之後,又說對他們有威脅的人已經用了登記戶口證費這方法。每個人也要拿着一個好像身份證的東西,每年付費的一個身份證。是一張ticket,有一張ticket證明是香港居民。但作姦犯科的事就跑去九龍半島,所以一定要取得九龍半島。
其時第五任的港督Hercules Robinson就與當時的兩廣總督勞崇光說,即使你不割給我,我一定要先租借九龍半島。問他原因,他就會說很危險,因為所有賊都在九龍半島。其實也是任他說,但他最喜歡以此作藉口。來來去去也是說防衛、防衛、防衛,很不安全。本來勞崇光也打算以500元租金借出,當時說得很清楚給了500元就一輩子了,不會再更改。但你(英國)不可以隨時說不租的。但後來開戰,紙也不用就拿走了(九龍半島)。所以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我們香港島在北面的地方又多了點,包括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大約7.18平方公里。另外加上昂船洲0.75平方公里,合計8平方公里。但多了8公里為什麼又會覺得很安全呢?不知道,總之拿到手就可以。
第二次鴉片戰爭出力最多那個是Hercules Robinson。英國政府很欣賞Hercules Robinson,因為九龍半島是由他負責接收回來的。同時,他與勞崇光在搶到(九龍半島)之前,為着租借一事奔走。因此,有很多地方以Robinson的名字來命名紀念。相信你一定記得,半山的Robinson Road,九龍半島也有條Robinson Road。那條Robinson Road就是現在的彌敦道。因為1861年由Hercules Robinson接管九龍半島,英軍在1860年專程為此而建路,由中間道南面至柯士甸道為止。這就是九龍的羅便臣道。
半山有羅便臣道,九龍又有羅便臣道。後來,英國政府還封他為終身貴族。所以他還有一個名號叫做Rosmead。山頂那條樂善美道也是以他命名。還不夠!還有一個小島是以他命名的,那個叫做鴨州。我不知道你聽過沒有,我還未見過,純粹是在地圖和資料上看到一個Robinson Island。根據地圖,(小島)就在新界的北區,由沙頭角海以東,吉澳以西。由此可得見,英國政府我非常欣賞他,否則不會有那麼多地方以他命名。
MacDonnell接手處理病人 催生東華中醫院
以上是到第五任港督Hercules Robinson的事情,之後,就由第六任港督上場。
他就是Richard MacDonnell。第六任的港督就在這個氛圍之下出任。再加上有一班賊在九龍半島要處理。這個情況之下,可以想象到英國人哪會用懷柔手段。MacDonnell來到的時候,他已經口不擇言,說來到香港第一件事就是要做成社會革命。難道是對付英國人嗎?當然是對付華人!他初來到的心態是這樣的︰既然我成為了第六任港督,剛剛的鴉片戰爭又拿到了九龍半島,那我一定要好好收拾華人。當然就是用高壓手段,但問題是不可能永遠用高壓的手段去達致有效管治。那後來是甚麼原因令Richard MacDonnell改變主意呢?這個就是港督義祠事件。
1869年,當時的署理總登記官Alfred Lister(李思達)巡視港督義祠嚇了一跳。他發現除了神主牌和待葬的棺木外,還有很多垂死的人。垂死的人外,還有些人已經死去。換句話說就是以屍為鄰。祠內暗無天日,污穢不堪。患病待死的人以屍為鄰,簡直是人間地獄。李思達於是向上級報告,傳媒知道後也紛紛報導事件,轟動全城。政府決定清場,將患病的人趕出去。怎料這些病人都跑到街上,死後沒人處理屍首,演變成一個很大的難題。有提議說將垂死的病人送去西式醫院,但病人打死也不肯去,不願意接受西醫診治,只看中醫。
最後MacDonnell決定催生東華中醫院,東華中醫院解決了文化衝突。同時我認為MacDonnell是一個很有性格的港督。他做事永遠前斬後奏,做完才告訴英國政府。當時有一個財博牌照費,MacDonnell就前斬後奏將財博牌照費的錢撥入興建東華中醫院。
建醫院是1869至1872年的事情,剛剛好就是MacDonnell任期完結的時候。也就是說MacDonnell將香港混沌的管治整頓了。東華醫院由1872年開始至二十世紀初期被稱為由港督默許的香港華人政府,達到了殖民地以華治華的管治方式。 權力範圍以中國傳統的基層,鄉治基層為基礎。例如地方自保、行善互助、教化文眾、審裁民間紛爭。只要不犯刑事案,政府是不會干涉你的。比方說,你有一個妾侍跑了,這是東華的事。如果妾侍殺了你老公,那就是香港政府的事。刑事與民事分開。從此香港政府就少了很多麻煩。到了1872年時,香港政府終於找到一條鎖鑰,一條解決香港一直未能有效管治的鎖鑰。
含英咀華:香港歷史研究專題之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