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生態產生的問題
Picowork香港有限公司(協作雲端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偉東指出:「早在2010年,我們已經洞悉互聯網生態的問題。這問題關乎用戶的私隱,而關鍵就在於大數據。因為互聯網的開發商擁有大數據,這些大數據記錄了用戶的行為、喜好等資料,甚至可以用於搶奪生意。例如:網上電商可以搶百貨公司、超市的生意,網上社交平台可以搶傳統媒體、廣告公司的生意,網上支付平台可以搶銀行的生意。」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服務逐步取代舊經濟本是常事,但張偉東表示,目前互聯網服務商的生態有其隱憂,值得市民關注。「數據顯示,現時全球只有5%的機構擁有雲端技術,亦即95%的機構還未能掌握。另外,只有1%的人掌控雲端技術,亦即99%的人還未獲得雲端技術的主導權。」這項數據反映,目前雲端技術的控制權高度集中於一小撮人身上,這些人就是互聯網各種應用服務的開發商。事實上,不少傳統行業的商人都希望轉型發展網上服務,但礙於發展雲端技術的門檻過高,很多時候他們並沒能力、資金、技術開發雲端。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雲端困局
換句話說,不但現實社會有着貧富懸殊的情況,就連雲端技術也會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問題:大企業手持雲端科技,並用之擴展市場佔有額,同時收集大數據,大數據令大企業更了解市場,藉此促成生意,於是便有更多資源繼續開發雲端技術;小企業苦於實力不足,無法掌握雲端技術,只好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服務。「很多人以為用了Dropbox、Google等的服務,等於自己也在雲端平台佔一席位,卻不明白他們只是在別人的雲端上佔了『房間』,其私隱並沒保障,一點也不安全。」張偉東繼續以「家」和「房間」的概念解釋:雲端服務的用戶只是「租戶」,他們把自己的財產、資料、知識產權、活動記錄等等全部放上集中式的雲端,這些集中式的雲端是大企業(如Dropbox、Google)的「家」,大企業擁有這些家的主權,而用戶卻沒主權,亦即沒有私隱保障。「企業擁有大數據後,它們便比父母、家人、老師更了解我們,它們完全清楚我們的一舉一動。難道我們需要這樣的生活?我們願意全天候被監察嗎?」對於個人用戶而言,失去雲端主權就等於失去私隱保障;對於企業用戶而言,則相當於承受着商業機密外洩的風險。「當第三方機構擁有這些資訊時,它們會比企業更了解客戶,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提供更合適的產品,破壞雲端上的經濟平衡。」
私隱隨時外洩的風險
事實上,無論是手機App、電腦程式,還是網絡瀏覽器,很多都設有「後門」,讓開發商能夠取得用戶的各種資料。張偉東解釋:「用戶使用瀏覽器上網,他的任何舉動都會被開發商監控,所以這方面的安全性是受質疑的。」雖然愈來愈多人察覺這問題,但張偉東卻指出,不論中、港、台,實際上很多人仍對這問題非常麻木。「連最關注這問題的美國人也還沒有解決方案。當然,不是說開發商一定會濫用資料,但的確存在着很大的誘惑。」
建立自己的「雲端家」
張偉東坦言,他亦花了多年努力研究,才得到解決方案。「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重奪主權,自主管理及控制雲端,建立自己的『雲端家』。」他補充,在此環境下,用家可以決定開放給什麼人使用和參與,私穩便變得相對安全。更重要是能產生大數據,並由自己掌握。「在我們的協助下,95%的企業能更容易擁有『雲端家』,產生自己的大數據。雲端服務商和企業用戶都無法再搶奪雙方的利益,各安天命。」
既然提出了重奪雲端主權的主張,Picowork自然早就擁有自己的「雲端家」。張偉東形容,所有員工都「住」在公司的雲端電腦,員工會根據不同項目創造相應的協同空間,例如:例會、人事管理、工程、市場環境等。他們可以隨時進行協同工作,比如視像會議、共享文件等。張偉東又補充,「我們希望降低企業建立『雲端家』的門檻,企業只需購買或租借雲端電腦,然後設置帳戶便可。他們亦可安排技術人員監管。」然而,雖然企業可以尋求Picowork的協助以建立「雲端家」,但畢竟整個架構都是由Picowork興建的,企業是否真的完全自主呢?張偉東認為企業不必憂心,他把Picowork比喻為地產商,指地產商把樓宇賣出後,鎖匙便會交到買家手上,買家亦有自由換鎖、加鎖,強調Picowork不能隨意進入用戶的「雲端家」。
迎接雲端科技的新時代
有人說,未來是雲端科技的時代,張偉東認為這說法不算錯誤。他表示,當企業掌握雲端技術後,的確可享受到不少便利,例如由網絡電話取代固網電話,可節省三分之二的通訊費用,功能亦更先進,可提升工作效率。然而,他強調企業不能把事情看得太簡單。「雲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企業需要進一步經營。阿里巴巴亦用了十多年時間才達到今天的成果,中小企業亦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