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有幸獲邀加入香港大學事業顧問局(Careers Advisory Board),日前到香港大學開會,與會者包括香港大學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博士及其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的負責人、各學院代表、學生代表與外部顧問,包括不同行業的管理層,大家都希望為香港大學的畢業生與研究生找到他們喜歡、有發展、可以發揮的工作,同時為立足於香港與大陸的企業、政府部門、非牟利機構找到有潛力的新晉,培養機構未來接班人。
期間大家談到,有很多學生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只是跟着社會大勢走 —— 大家崇尚投資銀行,大家覺得做醫生,做律師有出息,於是就想做這幾行。
學生生涯規劃 多以父母意願為先
也有一些是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指示或強烈推薦——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不想跟父母有衝突,又加上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就順着父母的意思,唸父母為自己挑選的科目,加入父母心儀的行業。
有一個外部顧問、投資界高層,剛對學生做完他的行業介紹,一個唸建築的學生走來跟他說,他差不多唸完建築學位了,但其實並不喜歡做建築,希望加入投行。 顧問問他,那開始時,你為什麼挑建築科呢?他說,是父母希望他成為建築師,但唸了幾年,他發現自己對建築真的提不起興趣,想着要做一輩子建築,心情很低落。
大家於是討論,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的就業部門(Careers & Placement)是否應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些服務,讓學生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找到自己方向。其實職業與工作部門現在有提供一些個性分析,如 MBTI 的服務,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 個別學生懂得找他們輔導的話,可以獲得一些建議;也有很多有經驗的外部導師(mentor),讓各行各業的高層精英或者退休高管可以一對一的輔導學生。 但學生主動來找部門的不多。大家也談到還有一些其他的測試,可以輔助學生更具體的理解自己的性格與職業取向。比如一些測試,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究竟是比較進取,比較有競爭心態,願意投入精力建立自己的事業;或者是比較着重生活平衡,喜歡比較悠閒的生活,不願意為了取得高職位,高薪酬付出自己的自由;還是比較喜歡非牟利組織或者是商業機構等。
院校職業輔導 不免帶有家長式思維
大家想,是否應該把服務提前,在大學一年級已經開始協助學生理解自己,規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職業。甚至有一些說,是否應該在他們還是唸中學時已經開始提供這些服務,這些概念給他們……等等。
當然,大家繼續談下去,可能就會談到,怎樣協助學生跟父母溝通,管理父母的期望,讓父母給孩子空間決定自己的未來等大問題; 甚至可能會談到怎樣直接的培訓父母學會放手,不用太擔心,學會尊重孩子的願望與喜好,讓他們選擇自己的未來。 這些大題目, 已經超出我們的工作範圍,也不是我們一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
但我發現,其實我們這個顧問局,也在某程度上,跟父母犯了同一個毛病 ── 希望為學生解決一切跟事業有關的問題,什麼事都希望為他們安排好,籌劃好,提供最適合的測試、最好的導師、最早的培訓, 以為這樣,他們就可以一帆風順 ,挑選到自己最稱心滿意的行業,一直順順利利的做到退休。
其實這是不現實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人生就是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嘗試,透過經驗,理解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然後不斷的調整,不斷的學習,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 我們可以學習去接受這個過程,享受這個過程,不一定需要早早定下最終的目標, 硬性的、鐵板一塊的朝這個方向走。人生可以是迂迴的,但可以一樣的精彩。
當然有一些幸運的人,年紀輕輕的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達到自己的夢想,終其一生都在做同一個專業,做得非常滿足,好像一些音樂家、芭蕾舞蹈家、科學家等。但大部分人,可能需要一個時期的摸索。很多人到了三十多四十歲才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但這不代表以前學過的一切知識,一切的經驗,就是浪費了。
(二之一)
下文:了解自己的優勢最重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