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個互聯的世界

在各國不存在明顯分歧的議題上,中國應盡可能與其他國家形成合力。

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12次峰會將於7月8日在德國漢堡落下帷幕。此次峰會的背景明暗交錯:全球經濟增長態勢終於向好,然而,國際合作存在嚴重分歧,國際治理面臨復雜多樣的挑戰。峰會議題也由過去聚焦經濟金融轉為更加多元。G20峰會正在不斷調整自身的定位與使命。

G20機制在全球金融危機濁浪排空之時升級為領導人峰會,並在隨後危機應對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各成員國齊心協力,共度時艱。如今,危機陰影漸去,各國時運分化,特別是美國排斥多邊架構和國際共同責任,更熱衷一對一討價還價。德國方面為漢堡峰會設定的主題為「塑造一個互聯的世界」,其實不和諧畫外音不絕於耳。本次峰會3大議題是:確保穩定且富有彈性的國民經濟,適應未來,承擔責任、特別是針對非洲。從峰會進程來看,話題之廣前所未有,這既顯示出G20的視野與責任感,卻也增加了求得共識的難度。這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諸多挑戰的折射。此刻,全世界都急於傾聽中國的聲音,中國需要就所有重大問題,包括難民安置這類從前與自身關聯不強的問題,形成成熟的應對思路,從而積極主動地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結構性改革為根本之策

經濟金融問題是峰會的傳統議題。當前,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但經濟下行風險猶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峰會前夕發布的G20監測報告中指出,增長承壓和增速持續下調的陰雲終於不再盤旋在G20峰會上空。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復蘇態勢最為穩健,但特朗普當局的保護主義政策能走多遠尚不清楚;歐元區經濟復蘇繼續好轉,但仍面臨難民問題及銀行業風險等難題。部分新興經濟體增長回升,但肩負調整與轉型的重擔。中國債務處置和美聯儲縮表格外引人關注。這需要各成員國增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留意自身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彈效應。

長期而言,結構性改革是增強各國經濟彈性的根本之策。然而,過往數年,改革進展不盡如人意。金融危機爆發已近10年,變革的壓力減弱,而改革成本往往由部分人集中承擔,因痛感強烈而反彈激烈。各國政府既須堅定改革決心,亦需講究實施策略,與其空喊改革,不如對利益受損群體給予適當補償。改革停滯只會增加一個經濟體的脆性。

此次峰會上,氣候變化、難民、反恐、非洲發展等話題受到更多關注。這顯示,國際治理協調的重點正在從過去苦覓增長和金融穩定途徑,轉向應對非傳統政治、社會、環境議題。這更考驗各國的協調和適應能力。由於美歐主政者理念分化,主要國家間的博弈更為無常。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協定,讓美國與其他G20成員國間產生了更深的裂痕。

可以說,把握未來國際合作、博弈的走向對任何大國都極具挑戰。廣泛深刻的分歧將不時出現。各國,尤其是中國,在這樣的局面下如何應對?求大同,存大異,着眼務實合作、而非抱守理念,或為明智之舉。中國應該堅持做好符合自己長期利益和戰略選擇的事,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為國際治理及政策協調出一份力。

比如,在貿易問題上,應避免直接衝突,着眼行動而非言論。在3月的G20財長會上,迫於美國代表團的壓力,會議公報首次未寫入「抵制所有形式的保護主義」的表述。未來,中國應與其他成員國一道,在每一項政策中實質性地體現自由公平貿易精神。全球開放大勢可能變緩,卻不可逆轉。中國進一步開放方向已明,應以實際行動進一步消除內外疑慮,體現對等原則,既便利海外企業來華投資,又督促海外接受中國投資。

推動國際協作 做出貢獻

在各國不存在明顯分歧的議題上,中國應盡可能與其他國家形成合力。德國此次力推的「非洲行動計劃」便可成為一個抓手。該動議鼓勵G20國家企業到非洲投資,借助私人部門力量幫助非洲取得發展。中國可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呼應並參與這一計劃,從而為國際協作、難民問題應對以及包容性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美國主導的多邊秩序受到削弱之時,海內外有不少人士熱切盼望中國「填補空白」。受益於改革開放近40年生聚,中國實力明顯增強;由於國家利益不斷拓展,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變得更加活躍,但是,中國畢竟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和改革任務繁重。中國可尋求在自身條件允許、且符合自身長期戰略選擇的情況下,更多通過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好示範來發揮「領導力」。對於超越現有能力的種種尊奉,中國只能敬謝不敏。

無論是對於國際社會的有識之士,還是正肩負更多責任的中國決策者,更復雜的國際治理局面均要求更強的適應性,需要重原則,亦需尋找變通之道。當前比G20機制建立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務實合作。倘若此次G20峰會上的承諾能夠得到切實遵守,現有分歧在會後能得到有效管控,它就有望成為一個更開放、更具可塑性、更少價值觀之爭的新全球治理範式的發端。

原刊於2017年7月10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27期社評,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