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改變了人類的文明

今天,我們每日使用的餐具、炊具是最普通不過的生活必需品,但在人類進化發展的早期,並非如此。這是黃土高原上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經數千年的經驗積累取得的成果。

今天,我們每日使用的餐具、炊具是最普通不過的生活必需品,但在人類進化發展的早期,並非如此。這是黃土高原上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經數千年的經驗積累取得的成果。

並非每個民族都有陶器

史前考古學家把人類文明史分成石器、銅器和鐵器三個連續的時期。石器時期中的新石器時代,是以磨光石器和製作陶器作為分界的標誌。

根據目前中國考古發掘資料顯示,中國最早的陶器有一萬年左右。北京大學、河北大學等考古隊在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十三片人們使用過的陶器破碎後遺留下來的殘片,是圜底砵、圜底罐等一類造型極為簡單的器物,陶質為夾砂深灰陶、夾雲母褐紅陶。年代距今為9800至10800年。

但並不是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會製作陶器的。根據英國人類學家約翰・盧博文(1834-1915),德國地理學家奧斯加・佩舍爾(1826-1875)和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兼大學博物館館長愛德華・伯・泰勒(1832-1917)的調查研究:「在澳大利亞,在加利福尼亞,在哈德遜灣,都不知道製陶技術。」「……在大多數南洋群島上都不知道有陶器。」

人類文明進入新時代

新石器時代早期,遠古先民發現經行雷閃電或乾旱酷熱引發的森林大火熄滅後,有一些泥巴變得堅硬;又發現一些被塗上泥土的纖維編織物,如柳條、蘆葦、竹條、樹皮等,經火燒後,泥土變硬了,但被包裹着的纖維編織物不會被燒掉,有些還可用來盛物裝水……。這驚天動地的發現,把人類文明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是自人類掌握了對火的應用,由茹毛飲血的生食時期,進入火燒熟食時期後的另一個大的飛躍。 

在製陶技術發明前,遠古先民是以自然界的樹皮、一節竹筒、自然界的果殼、貝殼、人工編織物等,甚至把敵人頭顱砍開兩半作水器、儲水器和飲食器。由於水是人類生存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那時人們都是逐水而居。當製陶業發展起來後,先民可以利用陶質器物來汲水、運水、儲水和燒水,於是由逐水而居慢慢發展為村落定居的生活方式,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牧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陶器的出現,使遠古先民在處理食物時,從用火燒烤、熱灸、烘焙等轉為用陶器盛物、以水燒煮,徹底改變了先民的日常飲食方式,令食物特別是肉類,有可能達到煮熟的程度,使身體更易於從加熱過的食物中攝取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增强身體抵抗力。先民身體變得更强壯,壽命得到延長,大大加速人口增長,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文明的創造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一直綿延至今的人類文明。

紅陶水紋碗(左)及黑陶繩紋甗(右)
紅陶水紋碗(左)及黑陶繩紋甗(右)

紅陶水紋碗:經熱釋光檢測為距今3800至4800年前燒造。碗高7.8厘米,口徑16.3厘米。 碗為泥質夾砂紅陶,碗外壁拍印斜向水波紋作裝飾。用途為盛水、盛物或作食具。陶泥內加入石英砂粒,是要增強器物的硬度,令器物更牢固耐用。本器外形不甚規整,器身歪斜,高低不等,口部不圓,顯示早期陶器的原始性。雖然經歷數千年,現代的碗的外形與新石器時代相比,基本上是一致的,無多大變化。 

黑陶繩紋甗:約4200至4500年前燒造,是新石器時代陝西龍山文化器物。高41厘米。器為夾砂黑陶,由上部的甑和下部的鬲相接而成,形成如「蒸鍋」的炊具。鬲在下盛水,甑和鬲之間放上一片用竹或木片編織成、呈網狀的箅,食物放在箅上。然後在三足下架柴生火,加熱鬲下部,使水沸騰產生蒸氣,將甑中的食物蒸熟,原理類似現代的隔水蒸籠。甗外壁拍印幼繩紋,三足作乳房狀,乳房豐滿堅挺,表現出少婦的健碩體態。雙足交界處貼一橫突,寓意女性陰戶。在人類進化發展的初期,追求的是生存,接着是繁衍後代,於是就形成對母體神祕生殖力的崇拜。新石器時代不同地點的氏族都有類似的遺物留存。那時地面凹凸不平,還未出現抹草泥的加工地面,器物最安穩的支撐方式是三足和圜底,所以當時三足和圜底器物被廣泛應用,與現代物理學理論一致,可窺見遠古先民的聰明才智和無限創意。

紅陶大罐(左)及紅陶鶚首壺(右)
紅陶大罐(左)及紅陶鶚首壺(右)

紅陶大罐:經熱釋光檢測為距今3300至5000年前燒造。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山類型器物。高63.5厘米。罐為泥質夾砂紅陶。胎體薄,全器重量頗輕。器身外壁拍印編織紋,上有兩周附加泥條,用來加固器壁強度。本品體形巨大,鼓肩,深腹,下腹部成錐狀。錐狀利於插入地面預先挖好、同樣是錐形的孔洞中,這樣,罐就穩固和便於取出。用途為盛水或儲物。以當時的製陶技術條件,我們能想像數千年前的陶工能燒製出這樣大形、這麽規整、這麼輕薄的陶器嗎 ?

紅陶鶚首壺:約2700至4300年前燒造。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器物。高19.7厘米。壺為泥質夾砂紅陶。上部塑成一隻鶚鳥頭部外型,鼓腹,小圜底。壺被火炙燻黑,外表雖經清冼,仍留有炭煙殘留物,說明器物是作煮食用的炊具。新石器時代的陶工,多以大自然景象、每天所見所聞的事物來作為創作來源。鶚鳥晝伏夜出,啄曲成勾狀,雙目圓睜、炯炯有神,晚上閃閃發光,兇惡威猛,是先民們其中一種圖騰,崇拜、敬畏兼而有之。 

紅陶水波紋尖底瓶
紅陶水波紋尖底瓶

紅陶水波紋尖底瓶:經熱釋光檢測為距今5100年前燒造。是新石器時代——半坡類型器物。高45.5厘米。瓶為泥質紅陶,尖底,腹左、右貼環耳。此器在日常生活中作汲水用途。雙耳繫上繩子,打水時,瓶口部先進水裹,水往內灌時,重心慢慢移到瓶的下部,這時因重力關係,瓶口會倒轉向上,這樣就可把已盛載水的瓶拉上來。本器物上腹部刻劃斜向的、如流動着的水波紋作裝飾,除了說明器物用作汲水用途,也體現先民對水的崇拜和敬意。器物以水波紋作裝飾,廣泛應用於新石器時代和商周西漢時期。

人類——不管是遠古先民或現代人,都不斷的尋找、發現,不斷的嘗試、創新,冀求改進和提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素質。

李大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