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先至「要贏就贏」 「演藝學者」打破傳統

歐陽偉豪博士專訪(上)

Ben SIr還主動創新求變,積極探索各種大膽的可行性,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他。

引言

歐陽偉豪博士(Dr. Benjamin Au Yeung下文稱Ben Sir)今時今日無人不曉,帶點「離經叛道」在大氣電波鬼馬教「粵語粗口」,卻又是博士級的中文權威。鋒頭無兩的他可不是大家想像中一帆風順的天才型學者,原來他曾於高考失意,無奈入讀師範學院,在職期間兼讀進修,經歷從體育老師、英語學士到中文博士這樣多元背景的轉變,一步一腳印摸索出忠於自己興趣的致勝之道。善於觀察思考,結合學術和個人心得與別人分享,從象牙塔走入電視機,將語言帶給不同的受眾,Ben Sir創造了一個與別不同的新定位—「演藝世家的學者」,寓娛樂於教育。

忠於興趣,英文學士變中文博士

Ben Sir以鬼馬教授廣東話聞名,相信不是很多人知道他竟是英文系的本科畢業生,更早早已經嘗試用英文來寫有關普通話和廣東話的東西。當時英文系畢業生找工作相對容易,Ben Sir也曾在大學教英文。然而,熱愛中國文化的Ben Sir終究發現外文不是自己有興趣繼續研究下去的領域,他決定花時間專心研究中文和廣東話,為傳承粵語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1998年入讀碩士時,他就開始研究中文。2002年在科大讀博士的時候,他就跟隨著名語言學家張洪年教授學習。Ben Sir坦言,只有為自己的興趣而奮鬥,才能激發起學習、工作的最大熱情和潛能。

後發先至,不屈不撓「要贏就贏」

大家心目中的博士大概是從小到大都名列前茅的高材生,但Ben Sir卻不屬於這類天才!讀中學時,他喜歡打排球、打籃球,時間都花在參加校隊上,不大喜歡讀書。後來經歷高考失敗,只能入讀當時名氣較遜的羅富國師範學院,一心想着在畢業後做個教師,再做些兼職,多賺點錢去買樓,畢業時他才剛剛21歲。

教師是公務員編制,乃人人羨慕的「鐵飯碗」。Ben Sir坐擁這一「鐵飯碗」,大可以平平穩穩過一生。可是,他並沒有就此打住,反而一邊在小學教書,一邊在中大兼讀英文系,最終激發起他讀書的興趣。用工餘時間兼讀了一年碩士後,他和太太商量,獲得太太全力支持專心進修,為免除後顧之憂,他毅然辭去小學教師的工作,再做了個全日制學生。碩士畢業後,他開始教授大專學生,再兼職讀博士。1995年他報考英國語言學會考試,順利考獲等同碩士畢業的會員資格。

Ben Sir雖然沒有贏在最初的起跑線,但他不屈不撓,後來居上,終於開拓了自己的康莊大道。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師」,Ben Sir的勵志故事就生動地詮釋了「起跑線」並不是「終點線」,人生猶如漫長的長跑旅途,一路走來靠的就是他那堅毅不屈的勇氣和毅力。

Ben Sir的勵志故事就生動地詮釋了「起跑線」並不是「終點線」,人生猶如漫長的長跑旅途,一路走來靠的就是他那堅毅不屈的勇氣和毅力。(作者提供)
Ben Sir的勵志故事就生動地詮釋了「起跑線」並不是「終點線」,人生猶如漫長的長跑旅途,一路走來靠的就是他那堅毅不屈的勇氣和毅力。(作者提供)

孜孜不倦 終身學習 小學大學電視箱 「學生」愈來愈多

Ben Sir 多年來研究語法理論,不少人都把他定位為學者、文人,他卻自覺不能只躲在象牙塔裏面對少數學生和學者,大膽走進「電視箱」、走入商學院,脫離一層一層讀上去、晉升上去的傳統發展階梯,實行學術、商業跨界發展。喜歡面對群眾的他思考出一個長遠的角度,就是把語言放入社會,將廣東話和英語、普通話比較,跟大家分析廣東話有趣的一面,從而引發大家的興趣,再教導大家如何把語言這個工具運用在不同層面上。

從學者變成「演員」,「學生」愈來愈多,Ben Sir無師自通,全靠思想靈活,善用昔日教小學的經驗,勇敢面對轉變。例如體育課上叫小孩子「一二三,跑」,到底是「講完這個三就跑」,還是「一二,一說到這個三就去跑」?又例如教「上手球」,體育老師需要很具體地向學生講解動作,到底是「從上而下」還是要「彎彎的」發球?老師必須很清晰具體,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教學,學生才不會無所適從。Ben Sir笑言自己享受向一大群人講學,不論拍攝電視節目還是在大學講課也是一樣生動活潑、眉飛色舞。

從無到有,尋找理論結合實踐之道

Ben Sir並非從小就立志走學術之路,反而是和一般人一樣,想着讀完大學就找份好工作。18歲開始,他慢慢摸索出一套路——將自己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互相結合,例如寫碩士論文的時候,他一部分寫語法理論,一部分寫自己對內地學生學習廣東話的觀察;他又跳出學科框架,看到中文和數學之間的關係,更不吝和別人分享想法。不論拍廣告、電影還是講課,Ben Sir經常考慮他做的事能不能「落地」,是否能讓「理論」與「實踐」結合;他還主動創新求變,積極探索各種大膽的可行性,這些想法成就了今日的他。

打破傳統,演藝手法搞笑教中文

Ben Sir到底如何打破傳統,從一介「書生」蛻變成一個充滿娛樂細胞的「演員」?他笑言舞台藝術的訓練只有中一時跟着學姐上台表演鬧着玩的唯一那次,談不上是甚麼專業訓練,反而自覺做節目跟少年時幾個中學生聚在一起講講髒話、開開玩笑差不多,自然而然就萌生了幽默感。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令他清楚知道如何把概念清晰傳達給不同的受眾。身為老師兼學者敢「離經叛道」大方在大氣電波談粵語粗口,Ben Sir卻說沒有遇到預想中的阻力,笑言社會可能成熟了,知道教育孩子始終是父母的責任。

對年輕知識分子的寄語

一、魚與熊掌皆可兼得,凡事兩面看

Ben Sir勸告年輕人凡事多做正反思考,注意有沒有疏忽遺漏,看清楚事情才能做到批判思考。他舉例說,電視台工作者要為生活,為謀生,創造力的空間受限;學者走進電視台,看起來是走進了新的塔頂,但有大學講師的工資維持生計,Ben sir就能安心發揮自己的一片天空。

「你在無憂無慮的情況之下,我想我的絕色,我想我的故事,我想我的情節,我每時每刻都是有空間的。所以,當一個人有沒有空間,或者是有沒有發展空間,或者是創造力,他是否需要為生活,或者是否需要為生活,這個是兩邊都是可以確定的。」Ben Sir如是說。

二、不要怕和別人分享你的看法

很多研究生只和自己的老師談想法,忽略了和其他不同的人交談。Ben Sir說自己能「打通任督二脈」, 就是讀書不怕和人分享,不怕去問老師,就算不提問也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其他老師分享。經多位老師指點迷津,和同學切磋砥礪,你就會比別人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Ben Sir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演藝世家的學者」:一個很新、很過癮又能創造價值的新角色。他坦言不喜歡做老闆,但非常享受現在能於學術和商業之間遊走的空間,反而覺得行禮如儀、墨守成規般的做事沒甚麼意思。

除了個人獨特的演出風格,Ben Sir深入民心的另一面就是他保護本土,身體力行支撐廣東話。他說除了想保護「我們的東西」外,還有的就是考慮到香港人近年很需要歡笑,就用自己的專長帶給大家歡笑。他的終極夢想就是「真的做到最佳男主角」,視帝影帝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做節目能引到大家笑,他甚至預告已經答應了名電影導演做一日演員,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嘉賓介紹

歐陽偉豪(Benjamin Au Yeung Wai Hoo,1967年8月17日-),人稱“Ben Sir”,香港語言學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研究範疇包括中國語言學、粵語語法、句法對比及語言習得。

Ben Sir畢業於中華基督教會基智中學、羅富國師範學院體育系,曾於小學任教體育科,其後於香港中文大學深造,主修英文,1995年取得文學士學位,1997年取得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2006年,Ben Sir獲得香港語言學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麻省理工學院的 Linguistic Inquiry、劍橋大學的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學院等都曾引用他的學術著作。Ben Sir同時為英國語言學會會員。

教學以外,Ben SIr先後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及《東方日報》撰寫專欄,教授中英文語言知識,並著有《粵講粵法》、《Ben Sir 粗口小講堂》和《母語夠港》等暢銷書。他曾參與《最緊要正字》、《學是學非》、《Ben Sir學堂》等電視節目,常以輕鬆搞笑手法講解粵語用字及語法,身體力行推動粵語發展。

凌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