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字繁簡體之爭,已經進行了數十年,近年更成為港台分離分子構建他們分離主義的基石之一,以此證明港台跟大陸如何不同。
最近有香港兩年級小學生中了港毒,竟然連用電腦繁轉簡都表示抗拒。
沒有人指出過:繁簡之爭,根本是個假議題。未接觸過簡體字的繁體使用者,一開始時會有點不習慣,另一方面亦然,但決不會看不懂,而且很快便會習慣。原因很簡單:繁簡同源,跟日本的假名和韓國的諺文等跟之前的漢字毫無關係,人工硬湊出來的文字不一樣;再糾纏下去,結論只可能是,兩岸四地同是一家。
在以前,大概還可以有一些論點支持簡比繁好,或者繁比簡優,於漢字編碼統一和電腦和智能電話普及之後,繁簡輸入同樣方便,一按便可互換,而且一旦用手寫,即便是陳水扁,都寫「台灣」而不寫「臺灣」。
如今我對簡體字唯一的意見,是它不應把幾個不同意義的繁體字,合併為一個,如「後」和「后」併為「后」;「覆」、「復」、「複」併為「复」等,不但無謂,而且因為是n到1的對照(n-to-one mapping),電腦也難以準確地轉簡為繁。但這瑕不掩瑜,總的來說還是簡體通行些,方便些,而且政府可以行政手段便很容易把上述小問題改變過來。
事實上,我甚至認為政府可以不管繁簡,讓兩地人民自然的約定俗成,把以上問題慢慢修正過來。
想利用繁簡體之爭來挑動分離主義,是注定不會成功的。
「傻瓜輸入法」
政府該管,但至今還未管的,是統一輸入法。
繁體起碼有十多種輸入法,最流行的是「倉頡」和它的簡化版「速成」。這是以專業打字員為對象設計的輸入法,需要學習和死記;與之相對的是簡體的「五筆」。這些輸入法的共通點是多少與字形有關。
簡體的「拼音」輸入法,因為內地入學便全都受過拼音訓練,基本上不用學,更不用記,所以愈來愈普及。「拼音」輸入法的最嚴重缺點是跟漢字字形和筆劃無關,到要用手寫時,很容易便執筆忘字。
畢竟,漢字是象形文字,我們不要被上世紀早期那股羅馬化的歪風刮偏了。
因此我們需要開發一種源於漢字筆劃,因而可單憑直觀,不用學、不記,任何人一坐在電腦前便很快能掌握的「傻瓜輸入法」。因為「傻瓜輸入法」源於筆劃,完全可繁簡兼容。
政府需要以行政命令,把「傻瓜輸入法」統一下來,免費公開給所有人使用,因此國人的所有電腦和手機等,都全部內置和兼容。這將是繼統一碼之後,對華人世界一大德政。
「傻瓜輸入法」不用太追求速度,因為一般人的寫作速度也並不太快。要求速度的專業打字員,大可採用其它專業輸入法。
我生性疏懶,用的是港人梁立人發明的「九方輸入法」,這輸入法基本上符合上邊提的源於漢字筆劃,不用學、不用記的要求,但它有不少缺點,與理想尚有一段距離,但這思路是值得走下去的。
這兩篇文的結論是:繁簡毋須強求一致,但輸入法必須統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