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什麼日子?

12月13日, 對全港絕大部分的媒體編輯、記者,以及不少教育局課程高官,乃至很多大學生、中學生來說,未看下文,很可能無法聯想到這是歷史上的什麼日子。
12月13日, 對全港絕大部分的媒體編輯、記者,以及不少教育局課程高官,乃至很多大學生、中學生來說,未看下文,很可能無法聯想到這是歷史上的什麼日子。
 
但「不敢回憶、未敢忘記」的敏感數字——六四,則相信是香港的老中青三代,幾乎無人不知曉。關鍵在於媒體每年都懷抱使命,深諳今天發生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要忠於報道、勇於報道。
 
最近與幾位在學的大學生聚談,話題自然離不開佔領運動,各人的說話內容不同,觀點有異,但對9月28日黃昏,警方催淚的一刻,是斬釘截鐵的,日期、時間、地點是同聲熟背,很相信,這同樣與媒體的全面追蹤跟進有關。
 
12月13日是什麼的歷史日子?2014年是甲午戰爭120 周年紀念,1894 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在中國取得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中國在人命、土地、國格的損失慘重;隨後的40多年,繼續貪勝不知衰,再用大大小小的「溫和」方法巧取豪奪;再至1937 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日本採用鯨吞方法,把獵物連血帶肉用口噬、往肚裏擠,公開宣稱,三個月中國必然滅亡。
 

南京陷落 屠殺翻起

 
或許,這裏暫且停止敍述,先提出七七的歷史數字,究竟香港在學的青少年、在外的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常常把自己捧上道德高崗的開明政黨人士,能聯想、能記掛七七?
 
1937年的11月中,其時的國民黨政府決議遷都重慶;11月底,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衞戍司令,布防南京;12月初,日本部署總攻南京,12 月13 日正式攻陷南京,佔領得手。事實上,由12月13至21日,人類歷史上最可恥的、有計劃的、又是泯滅人性的肆意屠殺,南京的30萬軍民,包括婦孺付上十分慘重的代價。
 
當時,東京本土上的《讀賣新聞》,記錄攻佔南京的標題是〈如潮水般殺到南京城內〉。1937 年,12 月13 日是殺人如麻的開始,歷史上稱是南京大屠殺的起點,東京出版《日日新聞》刊載,宮岡、野田兩位准尉級的軍官斬殺中國人頭比賽的恐怖實錄,就在這裏發生。
 
日本侵華害華,罪證確鑿,二戰後的國際法庭判決書指出:「谷壽夫當時率部首先入城,屠殺最慘厲的時期⋯⋯被害人數總達30萬以上,其殘酷情況尤非筆楮所能形容⋯⋯18日夜間,復將被囚幕府山的中國軍民57,480人,以鉛絲紮捆,驅集至下關草鞋山頭,亦用機槍射殺,其倒臥血泊中尚能掙扎者,均遭亂刀戳死,並將全部屍骸澆以煤油焚化。」
 
除此判決書的載錄外,相關的資料印證多的是,包括日本士兵的《東史郎日記》、德國西門子駐華代表的《拉貝日記》、美國傳教士的《魏特琳日記》、華裔自由撰稿人,曾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等重要報章撰稿的張純如女士,於1997 年底出版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全都是揭示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為中國人帶來難以撫平的傷痛著作。
 
無疑,愈追尋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愈給積極尋找生命意義的人,壓上難以承受的精神壓力,魏特琳(Minnie Vautrin)與張純如兩位女士,最終都以自毀生命拷問南京大屠殺。
 

普世價值 不割歷史

 
今天,中國終於把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今天的香港,連續三年的中學文憑試進行,中史科的應考人數就連續三年的下降,跌破7000以下。即是說,十個應考文憑試的學生,只剩下一個選考中史科;看明年,低處未算低。筆者始終深信,國民教育的根本,源於國史教育,香港地,國史教育的載體就叫中國歷史科。
 
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國危急存亡,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因不滿國內學界過於貶損國史的不良現象,於是撰寫《歷史教育幾點流行的誤解》,反覆強調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善於挖掘國史中的精華,並用之教育中小學生,主張「真正的中國人就必須學習中國史」和「歷史有助於養成民族自信心和自信」的觀點,「只看此次全國抗戰精神之所表現,便是其明證。試問若非我民族傳統文化蘊蓄深厚,我們更用何種力量團結此四萬萬五千萬民眾,對此強寇作殊死的抵抗?」
 
環保、人權、自由、平等、民主似是今天文明世界的普世問題,由此研究得出的普世價值,因而衍生「釣魚島是屬於天空的、飛鳥的」偉大論述。但實在看銅錢的另一面,今天的人類歷史發展,國家與民族的界定依然牢固,國家與民族作為普羅大眾生存與生活的形態,仍然會在未來很長的歷史集體記憶中,一代又一代的循環出現,國與國的激烈競爭,不會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看美國的霸權橫行,由其唆使的日本,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殺,否定侵華歷史,美日又合力圍堵中國,可茲證明。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