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後的機會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後的機會。如果她的管治最終失敗,香港危矣!

3月26日,林鄭月娥女士當選香港新一任行政長官,對香港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林鄭出身清貧,1980年港大社會學系畢業後加入當時的港英政府,此後在這個體系裏步步高升,2012年7月開始擔任梁振英政府的政務司司長,成為特區政府裏地位僅次於行政長官的政府官員。

香港「鐵娘子」施政困難源於限制

在36年的為官生涯裏面,林鄭一直以辦事能力強、敢於任事而著稱。特別是2007年7月處理皇后碼頭的拆遷問題時,她單槍匹馬到碼頭與上百名要求保留碼頭的示威群眾對話,明確表示做不到「不拆不遷」,這讓她贏得了「好打得」的名聲,意即敢於處理棘手問題,立場堅決果斷。目前香港問題成堆,棘手的事問題比比皆是,需要這樣一位「鐵娘子」坐鎮。

林鄭的應對能力,在當選後的記者會上已初見端倪。當時有媒體問她「會否到中聯辦謝票」,這個問題其實暗藏殺機,在香港,如果你和中聯辦和中央駐港機構走得近,就會被加上「傀儡」「欽定」的標簽。當年梁振英當選後第二天到中聯辦拜訪,就被認定是去謝票感謝支持,導致輿論嘩然。林鄭的回答是「會去,但屬於禮節性拜訪」,回應得很得體。

然而,管治香港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歸以來的三位特首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其施政過程很難說是很成功的。這主要還不是他們的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其施政面臨一系列限制條件,這些條件有些甚至互相衝突。而這種狀況,在林鄭月娥任內很難有根本的改善。其中最根本的一條是,香港的反對派已經形成了逢中央必反,逢特區政府必反的行為模式。即便他們私下裏認可林鄭月娥本人,在施政上也一樣不會放棄刁難她。

三位候選人 林鄭能力最高

過去幾年,香港反對派在立法會多次「拉布」,阻撓撥款通過,導致特區政府施政困難重重。在這次的特首選舉中,林鄭月娥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政治擔當,都甩其他兩個候選人幾條街,是當之無愧的女中豪傑。曾俊華當了9年財政司司長,碌碌無為,業務水平基本就一高級會計,反對派之前一直以史上最差的財政司司長來稱呼他。這兩人同期為官,曾的民望基本沒有超過林鄭。但特首選舉一開打,傳說林鄭是北京支持的人選之後,曾俊華一夜之間成了反對派眼裏的香餑餑。

事實上,要論能力,林鄭月娥為三人中最佳;要論理念的契合度,反對派應該支持另一位參選人胡國興。但反對派偏要支持曾俊華,表面原因是民望,真實的原因不過是因為選擇他更能讓中央政府難堪。可以想見,如果北京支持曾俊華,他們反過來一定會支持林鄭月娥,到時的借口恐怕是「能力強」。顯然,對這些人來說,理念不過是幌子,為反對而反對,讓中央政府難堪才是目的。

而香港的傳媒和知識界,身處國際化大都市,實際上卻眼界狹隘,既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中國,缺乏對大陸政治體制和社會運作的全面了解和客觀分析,更多是從刻板印像出發的宮廷陰謀式的解讀,充滿了偏見和情緒,夾雜着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即便是精英,熟悉大陸情況的也是屈指可數,大部分人不了解,甚至也沒有了解的願望。所以偌大一個香港,離大陸又如此之近,真正有分量的中國問題專家卻屈指可數。

香港媒體則是一個比大陸媒體更為封閉的小圈子,採訪對象和言論撰稿人高度固化,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個副教授和高級導師。而所有的偏見、無知、不專業,都被「新聞自由」這張虎皮所掩蓋,香港媒體可以無底線地攻擊踐踏別人,這都是「新聞自由」的表現,而任何忍無可忍之下的還擊,都是在打壓「新聞自由」。對別人無比苛刻,對自己卻毫無要求,香港媒體的這個毛病,很難治。

港人抗拒中央的心態

據筆者的觀察,香港人面對大陸和中央政府,或多或少有以下幾種心態:

第一,有看不起大陸的心魔。香港反對派很多從英美拿了學位,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高度西化的;其中不少人是因為戰亂、政治運動等願意逃離大陸到香港,有很多歷史積怨,這使得不少人有一直根深蒂固的高等華人心態。他們不了解大陸,事實上也根本不屑於了解,而是早已形成了對大陸的刻板印像:政府專制邪惡,人民貧窮愚昧。這樣一來,他們對中央政府有一種先天的敵對和不信任,一點小事就會小題大做、上綱上線、為反對而反對;對大陸民眾則橫挑鼻子豎挑眼,你沒錢是「阿燦」我看不起,你有錢了則是暴發戶我還是看不起。

總之就是覺得香港這樣的「白富美」,和大陸這個「矮窮挫」混在一起太委屈了,因此事事要體現香港人的優越感:你沒錢時我和你談錢,你有了錢我就和你談民主,無論如何要把你比下去。普通香港民眾,面對此前需要救濟施舍現在發達起來的大陸同胞,內心也是五味雜陳。關於這一點,你可以從香港服務業對大陸顧客的態度中一窺端倪。可以說,看不起內地至今仍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意識。

第二,內心深處不願意承認北京的領導地位。儘管香港在形式上已經回歸近20年了,但人心的回歸仍需時日。回歸之後,鄧小平所承諾的「五十年不變」就廣泛理解為「五十年不管」,不僅過去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依舊,連去殖民化和愛國教育也不敢搞。這樣一來,很多香港反對派心中對英美的認同一直沒有改變,「一國」對他們而言僅僅是一個空洞和抽像的符號,缺乏實質性的內容。而內地社會的種種弊端,比如食品安全、群體性事件、對異議者的打壓等,則成了反對派排拒國家認同最方便的借口。他們對中央政府就沒有應有的尊重,對愛國愛港等話題,往往采取抽像肯定具體否定的態度。造成的後果就是,全世界任何人和任何政治勢力都可以插手香港事務,唯獨中央政府不行。

第三,是對香港的實力、中國的崛起和政治博弈的現實缺乏正確的認識,相信「中國崩潰論」,認為中國當前的體制不會長久。2015年初,當時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浸會大學副教授陳家洛曾公開表示說:「我時時在班上挑戰我的學生,問他們有無想過有天早上醒來,五星紅旗升不起,有無想像過歷史重擔要忽然落在他們身上。要想像它(威權政府)倒下來,要有alternative,搞運動就是要有alternative……」。既有此心態,也就沒必要花心思和你打交道,只需要坐等你崩潰就是。

第四,認為為了民主可以不擇手段。反對派經常進行的論述就是,香港目前的貧富分化、教育、市政建設、空氣污染等所有問題,都是不公平的選舉制度造成的。一旦有了「真普選」,官員對人民負責,民生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在這種對民主的盲目迷信之下,就很容易忽略現實中一點一滴的進步和努力,而是追求畢其功於一役的終極解決方案,加上因為追求民主帶來的道德光環和優越感,也很容易讓當事者把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人斥責為專制和犬儒,認為只有自己代表真理。

在上述心態的支配下,香港反對派的行為很難改弦更張。而未來幾年,如果香港繼續內耗的話,其實力和重要性將會進一步被削弱,到時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將更難佔到便宜。去年,前立法會議員湯家驊曾撰文認為,如果香港這樣下去一國兩制還能撐過5年的話,他會感到很欣慰。從這個意義上講,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後的機會。如果她的管治最終失敗,香港危矣!

原刊於世界靈敏度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