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幼教的定義近年在國際上漸有共識。(Pixabay)
本屆政府被人稱善的政策並不多,免費幼教算是一項。幼教受到重視,不獨於香港,乃世界趨勢。不過,儘管政策在港獲得一些掌聲,卻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善,筆者在此專欄亦曾略為討論。本文旨在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幼教會日漸為已發展國家重視?
幼教乃教顧並重
幼教的定義近年在國際上漸有共識,乃將出生至強制入學年齡前的幼兒服務視為一體,當中包含教育及照顧,也就是「幼兒教育及照顧」(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簡稱ECEC)。不過,幼教在港往往只突出3-5歲的幼稚園教育,官方更明確將3-5歲幼兒服務視為教育,而3歲以下者當作照顧。因此,嚴格而言,政府只有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而沒有幼教政策。這既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亦充份顯示對幼教本質並不了解。
近十數年,愈來愈多已發展國家投入更多資源於幼教之上,以行動表明對幼教的重視,其背後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人力資源回報
幼教對人力資源回報近年備受標榜,實得益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的大力鼓吹。他近年以此作為研究主題,並發表多篇文章及四出演說,積極推動各國投入更多資源於幼教之上。他指出很多經濟及社會問題,例如犯罪、高中輟學、未成年懷孕及不良健康狀況等乃源於「軟社會技能」(soft social skill)不足,例如專注力、恆心及與人合作等等,這些社會問題為社會帶來高昂的負擔。他指出在幼兒階段最能培養這些「軟社會技能」,不單能促進人生其後階段的成功,亦避免不少社會問題發生,減省社會成本,從直接及間接的方式而為社會帶來更大回報。
OECD的研究發現學生曾否接受幼教對其在PISA的表現有影響,即使在撇除了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影響的情況下,曾接受幼教者,其閱讀能力分數較未曾接受者平均高33分。以色列、新加坡、比利時、卡塔爾、澳門、意大利、法國及香港,分數差距更高達60分以上。研究結果亦顯示幼教入學率較高、年期較長、師生比率較優及財政投入(每名幼兒)更多的地區,幼教對PISA分數的影響亦最強。
發展幼教以應對人口挑戰
歐洲以及亞洲的已發展國家均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醫療及福利的公共開支上升,但勞動力下降,國家經濟遇到重大挑戰,面對入不敷支情況的可能性愈來愈大。他們當中大多數均以提升生育率以改善人口結構、釋放勞動力及提升人口質素作為應對策略之一。而大力發展幼教被視為能夠達到上述三個目的,因此不少已發展國家大幅增加對幼教的投資,以歐洲為例,歐盟以投放於幼教的公共開支佔GDP的1%為標準。OECD國家的幼教政策著眼三方面,即提升質素、增加供應及降低收費。優質的幼教對提升人口質素十分重要,而且亦讓年輕父母更安心投入職場。此外,幼兒的機動力較低,更需要就近入學,故學額必需充足。最後,收費必需為年輕父母可負擔水平,否則空有學額亦無法使用。
香港﹕不平衡的幼教
如果用上述三個指標(質素、學額供應及收費)觀察香港幼教,會發現一個極不平衡的現象—嬰弱幼強。3-5歲(幼兒)服務持續改善中,從學券制下的質素評核機制,至即將實行改善師生比例均有助提升質素;學額供應方面,香港的入學率超過100%,整體學額充足,在統一收生措施實行後更進一步令學額供應穩定;收費方面,學券無疑減輕了家長的負擔,而新的資助模式亦預計會令大部分半日制免費,而全日制則可維持較以往低的收費。不過,3歲以下(嬰兒)的服務是另一個故事。由於免費幼教政策僅適用於3-5歲服務,因此上述的改善並不會自動出現在3歲以下服務。而3歲以下服務的服務標準行之有年,一直沒有重大改進。就師生比例而言,當3-5歲服務將改善為1:11之際,若2-3歲服務仍然循舊以1:14運作便淪為國際笑柄,但有關當局至今仍未公布任何改善方案。就學額供應而言,2歲以下服務嚴重缺乏,全港只有約1000個名額,但適齡人口卻有十萬。在收費方面,2歲以下服務目前月費中位數已達5,532元,佔3人家庭收息中位數的18.4%。預算隨免費幼教政策改善幼師薪酬後,月費將進一步調升,屆時更難負擔。
上述不平衡發展肇因於守舊思維及制度僵化。正如上文所述,政府仍將幼兒教育及幼兒照顧硬生生的切割,教育是政府的責任,而照顧則屬家庭責任。因此,政府只著力發展3-5歲的「教育服務」,而3歲以下的「照顧服務」則家庭自理。在這種思維下,「教育服務」便自然歸教育局管轄,「照顧服務」便順理成章由社會福利署監管,各自有一套監管及資助,最終造成現時的局面。
結語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目前的不平衡發展?政府現時正進行「幼兒照顧服務檢討」,期望有關檢討能打破現時的守舊思維,讓幼兒服務5年一貫,齊頭並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