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高崗、饒漱石(網絡圖片)
撰文:章百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
高崗和饒漱石這兩個名字現在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已相當陌生。不過,對中共黨史多少有些瞭解的人都聽說過「高饒事件」(當年稱「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事件)。這是自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黨內高層發生的第一起嚴重的政治鬥爭。這起公案雖已過去六十多年,但至今餘波未盡,懸疑之處不少。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崗似乎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他不僅是陝甘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多年擔任中共大區主要負責人,而且事發時身居高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兼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要職。此案的配角饒漱石亦曾多年擔負中共大區主要負責人,是中共中央委員,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高饒事件初起於 1953 年,至 1955 年結束。1953 年 6 月和 9月,中共中央先後召開的全國財經工作會議和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兩會均以毛澤東提出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為指導思想,故財經工作負責人之一的薄一波在前一次會議受到指責和批判;中組部副部長安子文在後一次會議上也被指責。由於薄、安二人的政治觀點和政策主張與劉少奇一致,且相互關係密切,故對薄、安的指責和批判或明或暗地聯繫到劉少奇。由於高崗、饒漱石在兩會前後和會內會外,都曾對薄一波和安子文有不滿和指責,於是兩會發生的事件即被視為高崗、饒漱石向劉少奇發難。結果,高、饒二人成為批判對象,其錯誤被定性為「陰謀分裂黨」、「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且結成一個「反黨聯盟」。1954 年 8 月,高崗於軟禁中自殺身亡。1955 年 3 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通過《關於高崗、饒漱石反黨聯盟的決議》,二人被正式罷黜官職,開除出黨。此後,饒漱石被長期關押直至 1975 年 3 月病故。由於高、饒二人身居要職,該案當年即牽連不少高級幹部,以後又在黨內鬥爭中多次發酵。1959 年彭德懷事件、1962 年「反黨小說 —劉志丹」案、1970 年代初林彪事件,均在不同程度上被視為同高、饒鬥爭的後續。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不過,高、饒一案不在平反之列。此案未翻,但受此牽連的幹部均獲得平反,對這一事件的說法也逐漸有所變化。近年官方編撰的中共黨史著作不再提高、饒二人企圖「篡黨奪權」,也不再說二人結為「反黨聯盟」,但仍維持其犯有「分裂黨」的錯誤這一結論。這種變與不變透露出對高、饒一案的處理至今仍有棘手之處。
初步揭示高崗與毛澤東關係
高饒事件作為反映中共高層政治和人事的一個典型案例,自然會引起歷史研究者的極大興趣。不過很長時間,由於資料的缺乏和檔案的封閉,大陸的黨史著述僅限於詮釋官方結論,海外學者更無法探討其究竟。這種情況直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才發生變化。
1980 年代以來,有關高饒事件的部分內情,在大陸一些教學機構和官方研究機構所編纂的黨史資料彙集和領導人的文稿、年譜、傳記中有所披露。(註1)這些資料雖然零星支離,但一些學者很快注意到這一事件的複雜背景和經過。高饒事件自此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最近十幾年,一些當事人或知情者陸續發表日記、回憶錄等著述,加之最新搜集到的蘇聯相關檔案,(註2)更多內情也漸為人知。現在,研究者所關注和探討的重點已不單是當年黨內高層的政見分歧,而是這種分歧背後所折射的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
本書作者林蘊暉教授是大陸最早研究高饒事件的學者之一。1989 年,他在與人合著的《凱歌行進的時期》一書中首先提出,這一事件並非簡單的權力鬥爭,它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黨的戰略指導發生轉變」、「黨中央領導之間有不同意見」。1999 年,林氏發表《高崗事件始末》,利用公開文獻和當事人回憶,首次系統梳理了事情的經過,是有關高饒事件新進展的代表性文章。該文最大的突破在於初步揭示了高崗與毛澤東的關係。此後,王海光的〈政爭與權爭:「高饒事件」起因再解讀〉,以更開闊的視角考察了高饒事件的背景和由來,較為細緻地分析了中共高層在「新民主主義」問題上的戰略轉軌和國家大區體制變動中的分歧以及歷史上累積的矛盾。這些新的研究使得人們對高饒事件有了更加全面客觀的瞭解,特別是其起因並非簡單地由於高、饒個人野心和權力慾的膨脹,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細節存疑模糊 修正刻板印象
關於高饒事件的研究雖已取得相當進展,但存疑之處仍有不少,關鍵性細節尤其模糊不清。例如:當年黨內高層,特別是毛、劉之間關於新民主主義的不同認識對高饒事件的發生有多大影響?毛與高的關係密切到何種程度,高對劉發難究竟是秉承毛的意旨還是高的誤判?毛對黨內高層權力的安排是以高代劉,還是高、劉分權?從最初的批劉到後來的批高,這種轉變如何發生?這一事件對中共此後的發展有何影響?等等。由於事涉敏感,官方迄今甚少披露相關檔案,或許關鍵環節也並無檔案記錄;因此,學者的繼續研究與探討也就更有意義。
林蘊暉先生的新著《重考高崗、饒漱石「反黨」事件》恰是一部力圖從細節回答上述問題的書稿。作者積多年的研究功力,依據可靠而豐富的史料,相當詳盡地考評了該事件尚存的諸多史實疑點。全書敘事順暢,脈絡清晰,或質疑成說提出一些獨到的新見解,或修正了人們長期被灌輸的某些刻板印象。作為研究該事件的一個新成果,這部書為中共歷史、中國當代史和政治學的學者,提供了一個足資借鑒和啟示的研究文本;對於那些對中共歷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特別是大陸的幹部、知識界人士,亦將有相當吸引力。
註1. 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輯的《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 20 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 4 冊,《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 6、7 冊以及《毛澤東年譜》、《劉少奇年譜》、《周恩來年譜》及其傳記等。
註2. 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楊尚昆日記》、《鄧小平年譜(1904–1974)》、《陳雲傳》等;張明遠著《我的回憶》、張秀山著《從西北到東北:我的八十五年》、趙家梁和張曉霽著《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香港出版的《饒漱石》;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15 年出版的《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以及張秀山、張明遠等人的回憶手稿和存於國防大學的內部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