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新放舊」,中國經濟方能謀遠

欲使中國經濟聚勢謀遠,須增強GDP增長目標的彈性,同時力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新放舊」才能提質增效。
封面圖片:「抓新放舊」應是未來經濟政策的主基調。(亞新社圖片)
 
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依然道阻且長。日前發布的2017年1月萬事達卡財新BBD中國新經濟指數(NEI)為28.7,即新經濟投入佔整個經濟投入的比重為28.7%,較前一月下降3.8個百分點,跌幅之大,為該指數發布近一年來所僅見。單月數據固然不必過度解讀,但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之艱難多變亦可由此強烈感知。欲使中國經濟聚勢謀遠,須增強GDP增長目標的彈性,同時力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新放舊」才能提質增效。
 

舊經濟刺激政策壓制之果

 
顧名思義,新經濟是相對於傳統經濟而言。NEI定義的新經濟具有三大特點: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輕資產;可持續的較快增長;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它構建了高端勞動力投入、優質資本投入與科技創新投入三大類一級指標為基礎的生產函數,覆蓋了九個行業,即節能與環保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高技術服務與研發、生物醫藥、金融服務與法律服務及新能源汽車。自2016年3月2日首發至今,NEI整體趨勢平穩,一直在30%上下波動。NEI未能持續增長,顯是受舊經濟刺激政策壓制之果。
 
顯然,惟有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增長的質量方能提高。然而,新與舊確乎形成一對矛盾,須正確處理。穩增長靠舊經濟,改善質量靠新經濟。然而,在轉型期,二者存在規模和速度的錯配。從規模來看,新動能尚不能彌補舊動能的減弱;從增長速度來看,舊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快變量,如制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波動較大,有可能從30%以上的增長驟然跌到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便已現斷崖式下跌,而新經濟增長動能則是慢變量,「雙創」、消費升級和現代服務業擴張等任務大多費時良多。倘若過於強調保增長,追求短期效果,就會有意無意依靠舊經濟、舊動能。不過,新經濟韌性較強,總體是上升的,發展前景好,它才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點所在。一味保增長,除了可能會擠壓新經濟的發展空間,還有可能刺激經濟數據造假。
 
接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數量指標不妨調低一點,優先發展可持續的、質量比較高的新經濟。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經濟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換是發達經濟體曾邁過的「鐵門檻」。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的傳統動能也在不斷衰竭,經濟增長放慢,是正常的、必然的。如果適度容忍舊經濟的調整,經濟增速可能前低後高,但增長質量必將逐步改善。
 

未來經濟政策的著力點

 
「抓新放舊」應是未來經濟政策的主基調。未來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在於:
 
第一,加快改革政策落地,釋放新經濟的活力和潛力。新經濟的發展與中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其所在領域,長期受到嚴格政府管制,或被國企壟斷。中國新經濟行業面臨政策限制較多,應「簡除煩苛,禁察非法」,盡快推出「新經濟負面清單」,重點是放松對服務業的管制,特別是針對醫療、信息(包括征信、評級和其他改善市場透明度的業務)、通信和金融等行業的准入,改事先監管為事中、事後監管,在提高監管效率的同時,降低制度成本,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需要制度創新。應該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輕資產企業的資金支持,盡快解決資金「脫實入虛」的問題。輕資產是新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對輕資產企業融資是金融機構面臨的重要挑戰。加快教育體制改革不應是每年重復的宣言,必須切實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為新經濟創造良好體制環境。
 
第三,發展新經濟,需要同時改造舊經濟。舊經濟在短期穩增長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避免對舊經濟過度加杠杆,防止「僵屍企業」過量消耗優質資源,吞噬新經濟本可得到的資源。同時,新經濟活動與非正規部門、民間投資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要促使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讓民營企業在新經濟和新動能培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有專家建議,可以考慮提高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至5%-6%,5年籌措約10萬億元人民幣的結構調整基金,推動保障房、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帶動產業升級和提升新經濟有效需求,緩解去產能、去杠杆帶來的增長壓力。這一建議值得決策層重視。
 
對於中國經濟,盲目樂觀無益處,過度悲觀不客觀。目前,新經濟上行的增量還不能完全抵消舊經濟向下調整的減量,也難以獨自承擔穩增長的重任。但是,有舊經濟托底,有新經濟牽引,中國經濟增速的波動仍然是可控的,關鍵是對新經濟不宜「葉公好龍」,更不能讓寶貴的「改革窗口」流逝。2017年是中國革故鼎新的關鍵之年,內外挑戰俱在,亟須以改革執行力、以改革的確定性提早應對「去全球化」下可能飛來的「黑天鵝」。
 
原文刊於2017年2月20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7期社評,獲作者授權發表。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