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如何轉向「穩健中性」

央行需要把握好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係,更應著眼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
封面圖片:在貨幣政策轉向之時,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得格外重要。(亞新社圖片)
 
「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輪廓漸清。2016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近日,央行相關負責人撰文,對其內涵作出闡述。春節前後,央行相繼提高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和逆回購利率,中短期利率全線上揚。雖有央行人士解釋,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上升是市場化招標的結果,並不等同於央行加息,然而,市場預期無疑已發生變化。
 

中國貨幣政策將是邊際趨緊的

 
貨幣政策何為「穩健中性」?市場人士一度對此頗費思量。穩健的貨幣政策自2011年實施以來,已逾六年。在不少時段,其實際執行力度是中性偏寬鬆的。隨著宏觀經濟形勢變化,2016年11月發布的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已提出「從量價兩個方面保持貨幣金融環境的穩健和中性適度」。現在看來,「穩健中性」意指貨幣政策在堅持穩健總基調的前提下,更加審慎地轉向中性,以更好地平衡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和防風險之間的關係,從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換言之,中國貨幣政策將是邊際趨緊的。
 
貨幣政策緣何轉向穩健中性?從國內看,2017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有望稍緩,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艱巨,部分領域資產泡沫問題凸顯,金融風險暴露或將繼續增多。正如央行負責人所說,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審慎和穩健,既要適度擴大總需求,防止出現經濟短期過快下行,又不能過度放水,防止因貨幣供給過多產生加杠杆和資產泡沫風險,需要協調好穩增長、調結構、抑泡沫、防風險等多目標之間的關係。應當承認,多目標之間的權衡使得貨幣政策操作復雜、困難而易錯,「允執其中」是理性選擇。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也對中國貨幣政策形成掣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便是美國: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方向是加息和縮表,但是,新任總統特朗普試圖縮小美國貿易逆差,或不希望美元過強,這為美聯儲政策選擇帶來變數,而這些外部不可控因素都將影響人民幣彙率和資本流出壓力,進而影響中國貨幣政策走向。
 
根據央行相關負責人的表述,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要點有四:保持總量穩定、優化信貸結構、深化各項金融改革、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可以期待,在今年的貨幣政策操作中,流動性和市場利率管理,將比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更有用武之地。近幾年,利率市場化水平提高,傳統存貸款之外的金融產品和信用投放渠道激增,政策工具自當相應變化。目前,中國經濟回暖尚不穩固,金融市場行情也比較脆弱,所以,央行對揮動降準和加息這兩把信號意義更強的「巨斧」會更加謹慎。通過各種期限的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來管理流動性,更加靈活主動,也利於培育和完善價格型調控機制。此外,貨幣政策還須與其他政策相協調,尤其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將繼續發行增量債券和存量債務置換債券,這些都需要相對平穩的市場利率環境。
 

應格外注意防止「脫實向虛」

 
決策層多次要求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在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中,應格外注意防止「脫實向虛」,著力解決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出現的失衡。金融機構本應擴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的信貸投放,但有學者認為,巨量信貸其實隱藏在影子信貸裡,實際上並未投放給實體經濟,而且流向非生產性或低效部門的部分越來越大。能否扭轉這一局面,是未來檢驗貨幣政策效果的「試金石」。當前,工業企業利潤水平雖然總體上有所好轉,但是,基礎依然脆弱,因此,應關注實際利率的波動,防止經濟運行成本上升過快,抵銷生產率提升,降低企業競爭力。
 
在貨幣政策轉向之時,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得格外重要,尤其是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向信貸市場的傳導效率。除消除「金融抑制」、完善金融市場外,還要著力培育對利率等價格信號敏感的市場主體。為此,政府應大力推進結構化改革,如盡早在國企改革上取得突破,擴大向社會資本開放服務業。「工夫在詩外」,這些改革將塑造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微觀基礎。近年來,金融領域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如果其他領域不能奮起直追,先行的改革將形同「跛足」。在一定意義上,能否取得改革的協同效應,將從體制上決定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成效。
 
2017年仍將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哪一隻「黑天鵝」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現在無法逆料。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絲毫不意味著中央銀行可以垂拱而治,恰恰相反,面對經濟增速、通脹預期和金融風險,央行需要把握好政策調控的力度和節奏,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係,更應著眼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
 
原刊於2017年2月13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6期社評,獲作者授權發表。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