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雞關係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雞的祖先選擇跟隨人類生活,從基因需要延續,需要繁衍的角度來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封面圖片:雞被馴化的過程中一定出現過不少雞的烈士(Pixabay)
 
中國人視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其後依次為羊日、豬日、牛日、馬日,到初七才是人日。雞被放在其他家畜之前,有說是根據《太平御覽》女媧創造萬物的次序。亦有一說是因為雞是最先被人類馴化飼養的動物。不過,根據考古學家其後的發現,狗才是最先與人類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的動物。只不過雞會司晨,每天比其他動物更早起來,所以才讓牠站在最前面。
 
女媧為何選擇首先造雞,我沒法猜想;但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在一萬二千多年前人類生活過的遺址中,已可找到狗的骸骨;而雞的骸骨則要延後到四千年前的遺址才有發現。這顯示,雞比狗遲了很久才被人馴化。
 
雞的骸骨被發現的時候,大都已支離破碎,反映雞可能被支解作食用。但狗的骸骨大部分都十分完整,估計有些是可能經過安葬,才會保存得這麼好的。這反映狗與人的關係當時已相當不錯。人養狗不似純粹為了吃牠的肉。
 
狗的前身是狼。狼有跟隨其他掠食動物的習慣,以便有機會取得其他動物吃剩的食物。人很早已爬上食物鏈最高位置,獵食能力最強,有吃剩的機會最高。再者,人不吃動物的骨頭,而狼則連骨頭也有能力消化。所以,狼喜歡追隨人一起生活。
 
人很快發現,狼的警覺性很高,每有其他掠食動物接近,狼都會率先大聲吠叫,因而可以提醒人及早作好準備。此外,與狼一起去打獵很有好處。牠們往往比人更快發現獵物,並會替人追蹤及包圍獵物,不斷吠叫,待人來作最後解決。因此,人願意在成功捕獵之後,把部分獵獲給狼作報酬。人與狼的共生關係於是慢慢地建立起來;狼亦漸漸地演變成了狗。
 
雞的馴化應該沒有這麼順利。雞的前身是野鳥,鳥是會飛的,要活捉牠們沒有那麼容易。再者,會飛的動物習慣了自由自在,不會輕易接受束縛的生活。我在孩童年代曾捉獲過野鳥,想把牠們養在籠子裏,但都不成功。牠們會在籠裏不斷向外飛撲,把自己撞到頭破血流;撞不死自己的話,牠們也會絕食自殺。我相信,我們的祖先曾嘗試馴養過不同的鳥類,但大部分都不肯屈服,唯獨部分雞的始祖最終接受了現實,肯為兩餐放棄了對自由的嚮往。
 
雞被馴化的過程中一定出現過不少雞的烈士;當烈士被清洗之後,剩下來的就變成了家雞。家雞的出現時間,按考古學家的說法,大概只有四千多年。但中國的甲骨文已有「雞」字的存在;而甲骨文的歷史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由於甲骨文的「雞」字,非常難寫,所以可以推論,當時的雞已不是一種普通的鳥類,否則不會值得把雞獨立成字。由此可見,家雞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可能會比西方考古學家的說法還要早。
 
雞的祖先選擇跟隨人類生活,從基因需要延續,需要繁衍的角度來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家雞已遍佈全世界,成為鳥類中數目最多的一種。在2012年,存欄的雞有219億隻,出欄的雞有598億隻。但家雞的命運卻極之悲慘,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有關情況,另文再續。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