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一代人的偽「通識」教育

基礎教育首重吸收基礎知識,沒有這些,猶如一部沒有 data 的電腦,即使有再好的分析框架,也是多餘。所以,名家範文、歷史地理、科學哲學,缺一不可;香港的學生現在比以前進步,很會講;可是講的就是立場而已,看不到什麽深入討論。
現在的學生運動,跟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不同;較之五四運動,相差更遠。那時的學生領袖不獨搞運動,也會讀書;即使經驗不足,日後也必有大成(學生自然不會有經驗,那不是責備他們的理由)。
 
然而現在的學生領袖呢?有說他們的公開試成績一般,不過我們不必太在意;畢竟名校出身、成績優異、考進大學的,也不一定尊重學問。請注意:這裏說的不是有沒有學問,而是對學問的態度。
 
學問不足沒什麼大不了,可以慢慢來;對知識沒有興趣,甚至不尊重學問,卻無可救藥。香港鋪天蓋地的補習社、考試攻略,非常不利於培養獨立思考,而且消磨人對知識的熱誠。共通點是把對實在知識的砥礪,變成考試技巧的鑽研;捨本逐末,唯務雕蟲。
 

「通識」科淪為純答題技巧的研究

 
「通識」科本身已經缺乏具體內涵,更容易讓人陷入純答題技巧的研究。看看坊間課本,不外是先來一個定義,再來左右開弓、正反立論,打三個重點、拼幾個例子,也就完事了。反正就是花拳繡腿、裝腔作勢。
 
所謂正反,果真有内容便好,現實中卻無非拿生果報與方向報的文章出來,各打五十大板。表面天馬行空,自由發揮,實質不着邊際、空洞無物;這種課程,對於教學的是勉爲其難,對於學習的更是浪費青春。
 
基礎教育首重吸收基礎知識,沒有這些,猶如一部沒有 data 的電腦,即使有再好的分析框架,也是多餘。所以,名家範文、歷史地理、科學哲學,缺一不可。那麽多紮紮實實,發展了幾百年、幾千年的學問不去做,卻來搞什麽「通識」,正是不務正業。訓練出來的學生,你要問他什麽問題,都能虛晃兩招,真要拿出個什麽想法,卻是闕如。
 

似懂非懂才是最危險的狀況

 
所以「通識」之罪,莫過於膚淺。蕭伯納說過:「一點點知識是危險的。」這句話其實不對,有一點點知識總比什麽都沒有來得好,只要知道自己不足,便可。最怕是好像霍金說的:知識的最大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對於知識的錯覺。
 
以爲自己懂卻實際不懂,那就是最危險的時刻,比純粹無知更危險。所以,大學不少理工科都要把中學上來的學生重新調教一番,因爲中學教的有時候是「學錯手勢」。科學知識搞錯,最終在實驗室裏證明,大不了重新再來;如果是人文、社會知識搞錯,實驗代價非淺。
 

香港學生對知識根源缺乏興趣

 
香港的學生現在比以前進步,很會講;可是講的就是立場而已,看不到什麽深入討論。比如對於民主的真諦,不出網上媒體的頭條;你真要討論下去,有幾個聼過林肯、華盛頓的故事?可知道大憲章、第三共和是哪朝哪代?克倫威爾、羅伯斯庇爾是哪國人物?對於自己追求的西方價值尚且如此,對於自己鄙視的中國傳統,只怕更差。最怕是他們對於自己沒有聼過的,根本不感興趣,進而否定,當作不存在、無關係,這就是上面所說對知識學問的態度。
 
所以「通識」之毒,尤毒於八股。特區政府當初這個教改,是自食其果,將來香港一代人要付出代價。教育的不同,也是90後與70後、60後世代差異的原因之一。
 
註:芝加哥大學的通識課程,要求學生選讀西方經典(原典);昔日中文大學強制一年級學生修習國文,或者別的文理科目,我無意貶低他們,因爲這些是真通識,有別於上文括號内的「通識」科。建議爭取真普選的,先來點真通識。
 

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