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跨國銀行股受惠息口升,內銀亦總會柳暗花明。(亞新社)
內地整體債務佔GDP比重達260%,單是企業債務佔GDP比重近170%,且其中七成來自央企,這足以理解為何去年當局先實施「資產證券化」,到年底忽火速推「債轉股」計劃。發改委預期「債轉股」有助高負債企業把平均負債比率下調10至15個百分點。鋼鐵行業負債向來最多,自去年第三季起,單涉鋼企「債轉股」近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從去年10月武鋼的120億元債轉股計劃,到去年12月初中鋼集團高達600億元「債轉股」,難怪分析形容國企改革重組空前成功,且呈N型反彈。
經濟呈L型,惟傳統周期而又負債纍纍的央企卻現N型復甦背後,當然是中央指令央企一間又一間接受改造大手術。「債轉股」推行一石二鳥,既加快去槓桿,又宣示央改、混改成功,暫僅流於帳目轉移,將銀行持有高負債企業壞帳轉至他們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表面是更專業管理、股權多元化、讓該等企業營運市場化,實際有待銀行旗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如果好彩,企業經營狀況改善,加快資產回收;否則銀行及其他投資者或成該等公司主要股東,銀行旗下資產管理公司如十幾年前華融、信達為首四大般趁機上市以求市場協助埋單。
「央改」的重點與代價
提到簡稱為「混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是「央改」部分,重點是石油、鐵路及電訊等七大行業。其餘三個主要元素包括兼併重組、造大造強,似乎今年或在更多行業出現。資產證券化及員工持股的央改相對較易處理。A股涉央改通告顯著上升,基於技術上,稍為一項小規模注資、重組、甚至發行可換股債,引入小量投資者都可成央改一部分,可說今年央改將更花多眼亂。
中資股向來聞國策起舞,市場愛炒國策,「央改」可理解,但為「央改」付最大成本及代價的內銀反受忽略。內地銀行是最早引入「混改」行業之一,物換星移,再複製當年模式已欠缺賣點。反從多方面角度衡量,首先,「債轉股」消耗部分資本充足比率,表外納入表內新安排,在資本充足比率上有較大需求;其次內銀規模太大,盈利能力卻續降,觀乎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既可分拆證券、投資銀行、甚至信用卡業務上市等,或重提容許跨業經營。
跨國銀行股受惠息口升,內銀亦總會柳暗花明,有拆未為輸,冷不防內銀囝囝分拆旗下業務外,內銀媽媽也大可於期盼中國人民銀行放水變相降準外,向囝囝注資套現,紓緩資本充足率壓力,舉例如中國銀行(3988)可把一帶一路與東盟資產注入、出售南洋商業銀行及集友銀行等資產後手頭資金充裕的中銀香港(2388),媽媽強化資本,囝囝肩負配合國策走出去重任,實行一家便宜兩家著,一舉兩得。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