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2016選委會選舉(亞新社)
香港特區的新一屆行政長官,將於2017年3月產生,政界擬參選者正在熱身中。推舉特首的選委會(1,200人組成)則於2016年12月11日產生,非紅派(非建制派)頗有斬獲。
以不平說平 其平也不平
當代社會的政治偽命題,例如一黨領導體制下「人民代表民主選舉」、一國屋簷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公平選舉」之說,恰如道家經典《莊子》言: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
超過700萬人的香港,由1,200名選舉委員推舉行政長官,而制度設計中的選委又向紅派(建制派)大傾斜。以貌似公平的推舉權充「公平」,所謂的公平實質並不公平。
不平則鳴,是自由社會的公民表達權,12月11日產生的新一屆選委席位,傳遞了民間社會(又稱公民社會、市民社會)強烈的抗議之聲:抗議不公平的推舉制,排拒再來689行政長官。
聲音背後的訴求,是重啟政改,撤銷831決定(2014),推進基本法的普選路線圖,實現自主的真普選。
投票率大增 非紅派333席
推舉行政長官的制度設計,傾斜度甚大。1,200個選委中,四大界別各300名,第一界別的工商、金融界,第三界別的勞工、社服、宗教界,第四界別的立法會議員、區議會的代表、鄉議局和政協的代表、人大代表等,是紅派的票倉。只有第二界別的專業界,非紅派有相對的優勢。
這次的登記選民23萬,投票者10.7萬,投票率超過46%,比上一屆約增18%。
專業大界別和第三大界別中的社福界(分組),投票量大增,是投票行為的第一個特點。
專業界別分組的10組,大多數的增率超過20%。其中,醫護界由15%升至35%,會計界從31%增至47%,資訊科技界由45%變為63%。
投票率上升,有助非紅派(非建制派)即廣義的民主派突圍,這是另一特點。
非紅派打出「民主300+」旗號,原來的設想取300席,結果獲325席(上屆205席),加上親民主派的8席共333席,佔全部1,194席的近28%。各組的票王除2人(工程界、中醫界)外,均是非紅派。
還有一個特點:在傾斜性制度設計下,紅派仍佔絕對優勢。
除專業大界別和社福界以外的三大界別,紅派和「靠紅」同路人的勢力大,1,194選委中有861人,佔72%,北京指令的可控性仍較高。
專業界拼搏 非紅戰果佳
非紅派最亮麗的成績單,在專業界的法律界、衛生服務界、高教界、教育界、資訊科技界,各組的總議席30個,由非紅派全取得。
不在專業界的社福界設60席,也全由非紅派取得。
在建築、測量、都市規劃界,由上屆1席增至25席,佔全部30席的75%;工程界由2席上升至15席,佔全部席位的50%。
各組的高票當選者,大都是專業聲望較高,有民間社會和平抗爭的經驗。
高教界前10名中,排第一的呂秉權(兼顧傳媒抗爭)、排第二的關信基(公民黨)、排第三的馮偉華(教協)、排第四的陳惜姿(2012抗拒紅色國教)、排第五的陳健民(2014雨傘運動),對護衛香港自由的參與程度深。
法律界獲票2,000以上的高票當選者,港大的張達明是票王(2,686票)、前大律師公會主席陳景生是「次王」(2,601票),常為捍衛香港法治發聲;大律師黃瑞紅(2,128票),則是抗拒紅色國教的家長代表。
高教界5名單 投票人拒紅
從專業界別,可看出投票人的主要取向。
第一,許多人的第一選項,是打正旗號、公信力較強的人選名單。所謂公信力較強,指專業背景、個人的獨立思考、自由民主理念和對港人的承擔、理性參與社會抗爭的經驗和實績。
高教界的非紅派有3張名單,關信基、張祺忠等組成的30人名單(高教界民主行動)全部當選(表2);打旗號較遲的「學者抗命」和學生的「學界同盟」共18人,卻無「零的突破」。
第二,許多人一看到「紅旗」就搖頭,抗拒紅潮(赤潮,大陸化)的意志非常強。
高教界30席位的65個候選人中,廣義的紅派(或稱新紅派、品紅派)有2張名單(香港重建,高教新力量)共16人,全部落敗。
會計界的紅派只得4席(約佔13%)。大學校園事件一位新聞人物領頭的18人名單,全軍敗北;被打壓和邊緣化的非紅派譚香文,反而選上了。
紅派名單的主將,是近幾年紅潮的紅人,有的並非傳統紅派,但被視為同路人。
紅派與非紅派「選果」的落差很大,這是校園選戰十分值得關注的場景。
紅派各候選人的票數,大都在800以下,較高的二位分別略超過1,000和900。非紅派當選的30人,均超過2,000票,票王2,766票,最低的2,061票(表2);最低者比紅派最高者多一倍多。
紅派紛紛落敗,突顯紅潮在許多專業人士中產生逆反心理,用手中一票表達「投票人意志」。
有普選共識 盼護衛家園
第三,就護衛香港家園而言,非紅派當選者與選民有相當程度的共識。當選者的主要訴求,是重啟政改、撤銷831決定和真普選,符合許多選民對自主選舉的期望,他們厭惡阿爺指令式推舉。
當選者與選民有這種共識,是近幾年紅潮壓力大加之下,護衛香港家園憂患意識的增強。
按照基本法,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在「一國屋簷」下,香港保持原來的自由、經濟制度和法治。但是,近幾年北京政局左轉,在「強(敢)亮劍、震懾力」的執政理念下,北京官方在香港實施「我說你聽」(阿爺說港人聽)的訓政,港人面對加快紅色化的危機,法治受到政治干預的壓力,新聞出版自由也遭一些威脅。
許多港人有被推到牆角的困惑,衍生衝出「囚徒困境」的自力救濟動力。一方面,以和平的社會抗爭方式,表達對紅潮的焦慮;另方面,期望變革行政長官的推舉制,實現真正自主的普選,有效監察政府。
一滴淚場景 改革夢難圓
這次選委名單公布後,不少非紅派的參選者,面對新聞攝影機灑下激動的眼淚,這是罕有的選戰場景。
一滴淚,或為了護衛香港家園自由、法治的舉步艱難;或因突破「囚徒困境」獲取的333席來之不易,對政治博弈風險頗有感慨。
非紅派在未來行政長官推舉的取向之一,或可以「三不」概括:不提名、不投票(或投白票)、不合作。但也有人表示,可有策略地投票,使候選人均過不了601票多數,以推動制度設計的改革。
北京官方並不會開放制度設計的改革,相反的會以「掃獨」為藉口,對香港的自治權增強干預,兩制邊界或更加模糊。「10.12宣誓」紛爭引發的紅派秋後算帳,亦將持續下去。
本文原題〈突圍成功灑淚 秋後算帳未了〉,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附表後授權本網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