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PISA 2015反映香港學生的成就與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PISA 2015)
12月6日剛公布香港學生在 PISA2015的表現。不少傳媒已有報道,筆者將會以一系列文章深入探討香港學生的成就與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本文先向讀者介绍全貌
PISA 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策劃,每三年進行一次的跨國研究,旨在了解15歲學童掌握社會所需知識技能的情況,並評估及比較參與國家和經濟體系的教育成效。筆者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4至5月期間,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138間中學約5,000名學生以電腦進行測試,評估他們在科學、閱讀和數學三方面的能力。調查發現在參與研究的72個國家和經濟體系中,香港15歲學生的能力表現再居前列。結果顯示,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第九,閱讀(中文)和數學能力均排名第二(圖表1)
此外,研究分析了教育成果是否均等,特別是學生的社會及經濟狀況、性別和移民身份等因素對成績的影響。結果發現,家庭社經狀況如家長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相對較小(圖表2)。
然而,性別和移民身份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仍見顯著。女生在閱讀方面的成績明顯高於男生,差距達28分;男生與女生在科學和數學方面的表現則並無顯著分別(圖表3)。無論本地出生或非本地出生的移民子女,均比本地學生成績稍遜,差距達6至17分(圖表4),反映移民子女在學習上需要更多支援。
同時,研究亦分析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及參與科學活動情況。結果顯示,香港學生學習科學的(工具性)外在動機和興趣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值,但科學自我效能感則低於 OECD 平均值。由2006至2015年,香港學生對學習科學的(工具性)外在動機顯著上升,但對學習科學的興趣及科學自我效能感則顯著下跌(圖表5)。學生在科學方面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科學活動的參與度與其能力表現呈現正面關係(圖表6)。
家庭因素方面,家長在子女年幼時為其安排科學活動、現時與子女的聯繫溝通,以及給予子女情緒上的支持,均與子女的科學能力表現息息相關。家長在子女約十歲時為其安排科學活動(例如觀看有關科學的電視節目),對其學習成效有正面的影響。此外,家長與子女的聯繫溝通愈多(例如與子女閒談),及在情緒上給予子女更多支持(例如當子女在校內遇到困難時予以支持),子女的能力表現愈佳(圖表7)。
總結
整體來看,香港基礎教育維持均等而高水平的優勢,是值得肯定的!就教育質素而言, 科學、閱讀及數學均保持名列前十位。學習科學自我認知方面, 香港學生對科學的喜愛及外在動機皆保持稍高於 OECD 水平。就教育均等而言, 女生的數學及科學表現已不遜於男生;社經坡度仍然小,這意味著貧富學生成績差距仍然不大。學校平均社經文化地位對學生表現的影響減弱,但其影響力仍然維持在頗大及顯著的水平。
香港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是:科學、閱讀及數學成績均較以往遜色;科學自我效能感低於 OECD 水平;香港尖子的百分比偏低,究竟現行的教學模式能否培育高能力的學生?尤其是科學科目是否留不住尖子學生?仍有待探討。此外,男生的閱讀表現歷屆均稍遜於女生,教育界仍須瞭解箇中原因,並研究如何從課堂設計及教材方面著手,提升男生的閱讀動機,並改善學習語文的信心及動力。移民子女的表現方面,無論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子女均稍遜於與本地出生的學生,這意味著他們在學習上需要更多支援。家庭因素方面,家長陪伴子女成長和學習,與子女的科學能力有十分顯著的相關,因此家長這寶貴的資源仍有待開發。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