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社區和諧共存

京樺老師本來任教於麥寮國小,是很受歡迎的老師,但她主動要求調到本來準備要廢校的楊厝分班。她的教育理念似乎很簡單——用心、不要操心和煩心,這亦是她常掛在口邊的說話。這話充滿禪理。她常說「孩子愛老師更勝父母」,就是因為父母都太過操心。

學校與社區

 
筆者因緣際會,在朋友帶領下,拜訪四所在台灣雲林縣,參加轉型優質計劃的學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間只有17名學生的學校。學校和社區之間,有一種和諧共存的感覺,社區居民經常為學校出錢出力。學校位於一條小村落——楊厝,是麥寮國小的楊厝分班,說是分班,不是分校,是因為它只有兩個班,一、二年級各一班,三年級開始,便要到一公里外的麥寮國小上學。楊厝分班一直面對廢校的問題,校舍老舊(縣政府早期不願撥款修整校舍,任由教室荒廢),學生人數不斷下跌。
 

面臨廢校  居民出錢出力保育

 
不過,社區居民不願學校就此廢掉。因為學校培育學生,是社區的精神支柱,連繫着社區居民情感的機構。沒有外來的經費,那便自己動手改善吧!社區動員所有人,出錢出力,不分你我。有一次是合力為學校鋪草皮,有一次是動手蓋一個動力舞台。我參觀的時候,在校門剛巧碰見老師帶領全校學生騎單車,到附近的田地裏耕種,所以到了分班,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去參觀校舍,而是去參觀社區,這也真夠特別,他們說要認識學校,一定要先認識社區。他們已預備好單車,讓我們一邊騎單車,一邊拜訪社區,深入了解社區如何和學校融合在一起。
 

社區處處有學校的身影

 
帶領的是社區居民麗玲和蔡大哥,一如所言,社區處處有學校的身影。首先是牆壁,很多民居的牆壁都畫上美麗的壁畫,那是由社區媽媽,帶領學生們一起創作的。在那條巷弄裏,幾乎所有牆壁都畫滿美麗的壁畫。
 
然後,麗玲帶我們到楊厝社區發展協會參觀,有一面牆壁展示了社區設施的發展,還有社區居民到學校進行的改善工程。接着是楊厝懷古館,館內展示楊厝歷史文物,讓孩子認識社區歷史。在懷古館旁,有楊厝生活館,這是居民聚集的地方,也是社區廚房。社區媽媽每天在這裏做飯,讓長者能以較低的價錢,到生活館享用美味的午餐。我在這兒吃過一頓豐富的午餐,有四、五道菜,有湯有飯,美味可口之餘,分量也足夠,真是一份體貼長者的禮物。生活館不但負有照顧長者的責任,有時還會讓長者和學生一起午膳,讓孩子多認識社區老人,學會關懷長者,而老人們又能感受孩子的活力。
 
楊厝社區發展協會還申請撥款,舉辦不少給學生的教育活動,例如繪本故事。社區居民請老年人口述楊厝歷史,然後由小朋友畫成繪本故事書,最後出版,這是一個連繫社區歷史的心靈工程,而且小孩、長者、社區媽媽也各展所長。協會發覺有一位長者懂書法,於是請他來教學生書法;又發覺有一位社區媽媽會跳舞,於是又請她到學校教學生跳舞。這種社區互助精神,真是難能可貴。在這裏,筆者見識到社區資源,充分支持學校的存在,不但是建設,還包含教學,甚至是社區精神建設,人對社區的認同及歸屬感,而學校所扮演的角色,是社區未來的希望,即使學生人數不多,但在社區內卻發揮積極的作用。這樣一所出色的學校,如被廢掉,那就太可惜了。幸好雲林縣有一位願意為弱勢者付出的縣長,不然楊厝分班,就真的已變成一座破爛的校舍了。

 

孩子愛老師更勝父母

 
楊厝分班,有兩位好老師,我跟其中一位聊過,是京樺老師。第一眼的感覺,她是一位充滿陽光活力的老師,愛吃素食,喜歡和我們分享與學生互動的故事。多聊幾句,更發覺她是一位好老師。她本來任教於麥寮國小,是很受歡迎的老師,但她主動要求調到本來準備要廢校的楊厝分班。她的教育理念似乎很簡單——用心、不要操心和煩心,這亦是她常掛在口邊的說話。這話充滿禪理。她常說「孩子愛老師更勝父母」,就是因為父母都太過操心。她舉了一例:有一位新生很喜歡爬上操場上一個鐵架,老師一直都沒有責備他,而且欣賞他攀爬的能力。同學亦欣賞他,視他為英雄。孩子很快樂,人的自信心漸漸建立起來。可是,一星期後,爸爸來接孩子放學,看見孩子爬上鐵架,怕危險,立即責罵他,要孩子立刻下來,結果是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又如,有一孩子在學校問題多多,幼稚園已轉校好幾次,他常常動不動便推人,惹得大家不開心,問他為何?他說是因為不搞人,手癢得很。京樺老師只有一個要求,請孩子回家好好飽睡,跟家長說,沒有效果,反而覺得老師很煩,因為家庭生活習慣是大家都很晚才睡覺。孩子沒大改善,家長又想為孩子轉校。同學們跟他說不要,小孩子的經驗是,轉校沒有用。老師也決定不要求家長合作,天天跟孩子說,要睡夠才上學。最後,孩子不想轉校,因為這裏很好玩,自己決定要早睡。最後,因為睡飽了,打人問題解決了,上課也安定多了。
 
楊厝分班,今年只有小一、小二兩班,全校學生只有17人。在這裏,縱然沒有規模宏大的千禧校舍、充沛的資源,但只要有優良的老師,加上社區居民的熱心支援,規模再小的學校,亦可被好好經營。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