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巴黎協定》是迄今最具里程碑意義和代表性的全球氣候談判成果。(亞新社)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因美國大選結果忽然轉調。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選舉結果令出席《巴黎協定》生效後首次公約締約方會議的各國代表備感意外和失望。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競選中稱全球氣候變化為騙局、陰謀,威脅上台百日內退出《巴黎協定》。鑑於美國在全球的特殊地位,若特朗普放言成真,全球氣候治理將遭遇重大阻力。
中美兩國合作氣候談判
解決氣候變化難題,需全球合力,2016年11月初正式生效的《巴黎協定》是迄今最具里程碑意義和代表性的全球氣候談判成果。作為世界前兩大碳排放國,近年來,中美兩國在氣候談判中已從對手演變成合作夥伴,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領導者。數月前,中美首腦於 G20 峰會前夕在杭州向聯合國交存批准文書、力推《巴黎協定》生效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倘若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執意離開或消極對待公約,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堅守氣候治理陣地的責任更為重大。
《巴黎協定》挽救危機
全球氣候合作談判幾經波折,備嘗艱辛,成果未可輕拋。 2001年,美國曾宣布拒絕核准上一份全球氣候合作協議《京都議定書》,重創談判進程。從2007年的巴厘路線圖起,各國開始尋求新的全球氣候協議。膠着多年,經歷哥本哈根的紛爭,再到坎昆、德班大會消除分歧,2015年歲尾,《巴黎協定》方始達成,挽救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制度危機。
氣候變化產生不可逆後果
世人持氣候懷疑論者並不在少,特朗普並非孤例。在災難未危及每個人現實生活前,對氣候變化成因、嚴重程度及後果的懷疑將一直存在。曾幾何時,中國也有人把應對氣候變化主張,看成發達國家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陰謀。然而,來自不同學科、採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均已一再驗證: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將導致全球變暖,引發人類無法承受的後果。按目前的升溫趨勢,到2100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相比工業化前將升高4攝氏度,全球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系統性風險:大量物種滅絕,全球性和地區性糧食緊缺,惡劣天氣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並由此引發局部衝突等生態、經濟和政治問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頭號共同威脅。為防止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的不可逆後果,將氣溫升幅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人類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各國面對氣候變化的治理決心,就體現在《巴黎協定》之中。
國際協定受法律保護,即使特朗普未來力主美國退出 ,也道阻且長 。按原定計劃,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中,美國等發達國家仍將繼續領跑,中國則將會擔負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縱然美國有意拋棄協定,按規則需等待三年提出申請,並再經歷一年方可退出,還會面對法律、商業等方面的重重約束。當前,也有分析認為,迫於國內外壓力,特朗普當局更有可能留在協定中,但消極對待約定的執行。無論如何,倘若變局出現,中國堅守氣候行動陣地,於外交、於內政都顯得格外重要。
成為中美雙邊關係支柱
對外,中國率先批准《巴黎協定》,並攜手美國搭建大國綠色夥伴關係,已給全球政治和工商業界傳遞了低碳轉型的堅定信號。一旦美國消極對待、甚至退出氣候合作,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技術和能力同發達國家依然存在顯著差距,無力獨自承擔美國留下的減排份額或彌補所需資金。但是,中國應堅守承諾,作出更多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貢獻,樹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形象。
中國堅守低碳綠色發展
對內,堅守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實施低碳綠色發展,是中國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的良機,符合中國自身長遠利益:一方面契合能源結構轉型、治理空氣污染等民生議題,另一方面,這一過程孕育着經濟、社會、技術的大變革。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節能減排有望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巨大成就,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目前單位 GDP 能耗仍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數倍,減排空間很大。中國國土遼闊,有不少經濟欠發達地區處於氣候敏感多災區域,更能深刻體會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氣候變化關乎國民福祉和全人類未來。當前,中國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按照巴黎大會授權,穩步推進後續談判。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中美雙邊關係的一根支柱,中國應盡力保持雙方在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建築能效和清潔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合作,將美國退出或消極對待《巴黎協定》的可能性和負效應降至最小。
如今,霧霾已成為長時段籠罩中國大片國土的夢魘。國人正痛苦地體會着減排於國於己的意義。向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信守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承諾,與國際社會互惠共贏,是中國唯一正確的選擇。美國可能的變數和倒退,要求我們對未來困難和挑戰準備得更充分。不過,這是人類拯救地球的最後機會,機不可失了!
原刊於《財新週刊》第45期(2016年11月14日),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