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位處亞洲東方的華夏子民建立了一個超級強國,以其農業文明統御周遭四方,並自許為世界中央,故曰「中國」。
中國這國家疆域遼闊,大約等於整個歐洲,西南有世界最高山脈為屋脊,南北各有一條世界級大河從西向東流通灌溉,境內地貌豐富多變,高山、平原、沙漠、高原,應有盡有。最重要的,是由華北平原、華中平原,以及稍後開發的珠江平原組成的中國本部平坦暢通,不僅方便農業耕作,更便於軍事兼併。
密集聚居與散居,導致發展模式不一
本來,農業耕作就需要大量人力分工協作,而平原上的軍事兼併更促使人口集中。是故,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習慣了密集聚居,而密集聚居就需要有人號令規範。再者,自公元前兩百多年秦朝嬴政以來,已建立一種以皇權為一尊的制度模範,使這泱泱大國的管治處處突顯效率與秩序的井然。再加上發明了「方塊字」這法寶,使這龐大疆域裏的不同部族雖然口語不通,但都能感受同屬一個文明,隔閡漸次縮小;這制度的一切似乎都運作得無懈可擊。
另一邊廂,在與秦嬴政差不多同時的歐洲,以散居地中海北岸眾多希臘小邦模式建立起來的文明也在急速發展,並且發展成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龐大帝國。可這帝國疆域雖大,但首都卻在海邊。由於不是位處平原之上,聯絡北非與南歐固然得靠海路,甚至聯繫地中海北岸各處也常是海路比陸路方便。
與中國的文明不同,羅馬文明沒有發展出一種人人共用的文字或語言。最後,帝國一分為二,然後逐一崩塌,之後部眾分崩離析,各據一方為王。雖然期間在西方的眾王仍尊在羅馬的教皇為天神在地上的代表,但由於教皇不領軍隊,終究只是精神領袖。由於缺乏至高無上的統一皇權,歐洲各國漸發展出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格局。甚至一國之內,為王者也常不能一錘定音、號令全國,而須與各方勢力斡旋;否則,為王者被殺或被罷黜是常有之事。漸漸,這種權力折衷也就演變成一種高層權力分享以至分權而治的局面。
由歐洲的文藝復興到中國的五四運動
隨着蒙古人西征帶來的震撼,歐洲至十五世紀開始出現了文藝復興的浪潮,各國人民也漸漸抬起頭來。先是為王者不再服膺於遠在羅馬的教皇,往後是為民者也不再服膺於壓得他們透不過氣來的貴族、王室,真的是「誰也不服誰」。於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或曰「國際」規則漸次出現,同時一場波瀾壯闊的社會制度革命也應運而生。原來那種高層人物分享權力的遊戲規則,慢慢也滲透至社會中下層,出現「人人生而平等」的啓蒙思潮。就是這股思潮,最終導致了為王者成為有名無實的虛君的君主立憲制,甚至完全廢除君主、全民共有的共和或民主代議制。
回看中國,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蒙受來自海上的千年巨變之後,終覺悟單靠農業已再不能立足於世,於是急謀奮起直追。而隨着棄醫從政的孫氏一夥的漸獲支持,大清皇朝最終也拜謝舞台,換來了「中華民國」的名號。本來,孫氏周遊列國,他的思想裏自吸收了不少歐洲諸國的勃起之因,是故民主這一概念也可說是他所發明提倡的三民主義中的骨幹。可民主這思想既非來自中原,在清末民初民智未開之時,實在也難以直述。是故二十世紀初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諸君便發明了「德先生」一詞,以英語 democracy 一詞的音意之譯,告訴國人只要能讓這位德先生前來中國,華夏大地便也可步歐洲之後,漸漸富強充足起來,一片苦心,煞是動人。
不過,天朝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自也是眾口多慮,人言人殊。所以,在清末民初這大變局之中,最後也不得不靠武力來決定一切。而在這場近百年的奮起尋變大潮之中,最終勝出的卻是一個名曰中國共產黨的團體。
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肇因原是來自十九世紀中葉德裔思想巨擘馬克思,而馬氏思想則源自當時的歐洲社會。當時西歐工業革命既起,人力急速從農業需要轉成工業需要。可「平等」的思潮以至制度的革命仍在發展之中,是故社會低層被剝削殆盡是司空常見之事。悲天憫人的馬氏於是發現,天性自利的「智人」這種動物雖是空有智慧,但數千年來其實只重複證明了團體利益至上這金科玉律,是故廢除階級剝削、實行共產理想國的思想漸次萌芽。
有趣的是,馬氏的思想原是回應當時工業化下的歐洲諸國,可最終讓他的思想在其身後成長的,卻是仍在農奴制下急謀自強的邊陲落後國度俄羅斯。其實,俄羅斯人在仗仰學自西歐諸國的發展以及成吉思汗的餘蔭下,以相對先進的火力已開始在歐亞大陸上予取予攜,最終發展至直接與中國接壤的地步。而在中國急謀變法以應付來自海上威脅之變局時,更直接輸出他們自認的通天法寶,由俄共領袖列寧改馬氏之頭換列氏之臉的馬列主義,以謀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一支直屬他們支配的俄共分支,號令中華。
不過,也別小看中國共產黨中這中國兩字。由毛氏澤東往後奪權而立的這個政權實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也不愧為天朝大國之後。他看透俄共的圖謀與其易容之術,於是以一句「共產主義中國化」鬥垮鬥臭甘心在「國際」旗號下,服膺於俄共擺布的一介書生,而承俄國列氏的餘蔭,他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馬列主義一變而為馬列毛思想,甚至只提毛澤東思想,使俄共也只能徒呼奈何。
在這場生死相搏的鬥爭中,毛氏大量吸收了在民初變局中,生活於水深火熱的農民,建立起一支名為工農兵,實為兵、農、工的政教合一團體,而這團體的教主,自是非毛氏莫屬。不過毛氏的以農為兵,實也是天朝這兩千多年來周而復始的揭竿起義農民革命樣式,是歷史上累次證明可行之法,是故也當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化無疑。只是,這樣成功建立起來的政權,還有多少馬氏當年的理想國成分也實在成疑。是故,這個團體對內對外處處設防、多翻反反覆覆強調要時時處處都緊跟黨中央,但至於這個中央是誰卻毫不重要,因為反正不是告訴你要緊跟的這些人就是。
對於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子民,對這樣一種看似舶來、實源自嬴政大帝的中央集權其實不會有任何陌生,因千百年來,其實都是如此。至於「人人生而平等」的啓蒙思潮,或許還得等到神州大地上的子民能自己琢磨參透,才能再有一位地地道道在中國出生的德先生應運而生罷。
誠如前人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但潮流形成需時,大概不是剛轉農為工,以至為商的神州子民能隨便逐浪而得;五百年後回頭看,百年前至今,或許也只是剎那功業而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