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家論香港創新環境

青年.創新.未來論壇

對青年人工資被大財團壓低的問題,岑棓琛指出,其實不用和大財團爭逐,大家都可自己創業,發展自己的事業。

2016年9月,柴灣青年廣場舉辦名為「青年.創新.未來」的論壇,由亞洲週刊、青年廣場與零傳媒聯合主辦,邀請了多位致力於發展創新科技的工作者,包括成亮(珠海雲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黎冠峰(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岑棓琛(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研究員)、李英豪(錢方好近創始人兼 CEO ),向大家分享創業之道,剖析香港青年的未來。論壇亦同時邀請了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營運總監呂紹勇先生,與台上幾位講者對話,彼此交流心得。

香港的科技創新環境

論壇四位講者都與香港有連繫:成亮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黎冠峰在香港出生,雖然四歲時移民荷蘭,但在博士畢業後都選擇回流香港;岑棓琛在香港在香港成長,在中文大學畢業後發展自己的科技公司;李英豪在中大畢業後工作數年,毅然決定北上創業。

成亮雖然在香港升學,但主要還是在中國內地長大,後來他也在內地創立自己的公司。他比較兩地的環境時,指出創新在內地屬於國策,換言之政府鼓勵創新。反觀香港,雖然香港體制較為完善,在科研、法律上都有國際化的優勢,但正正是這種優勢,令香港人不願意創新,創新空間比內地少。成亮也指出,香港創業成本高、薪金高,影響了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

黎冠峰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持。雖然香港有科技創新所需的資源,但大學生都選擇經濟、法律等科目,而非物理等科學科目。社會需要給予青年更多安全感,才可以令更多青年勇於去創新、創業。

李英豪則有另一觀點。對於青年人抱怨社會的現象,他認為青年人要做好一間公司,靠的終究還是自己,並非依靠體制或政府。他亦把創業比喻為嬰兒學走路一般,他自己其實也有兩次失敗的創業經驗,但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摸索後,終於走到今天。

岑棓琛認為,不論在經濟低迷還是經濟蓬勃的時候,科技發展都是最重要的一環,科技創新能夠帶動社會發展。而青年人工資被大財團壓低的問題,岑棓琛指出,因為大家都在大財團裏工作,其實不用和大財團爭逐,大家都可以自己創業,發展自己的事業。

四位講者都希望青年人可以借鑒成功的故事,發展自己的事業、追尋自己的夢想。

現場約有500位觀眾。(灼見名家圖片)
現場約有500位觀眾。(灼見名家圖片)

政府支持科技創新

主辦當局亦邀請行政長官梁振英為論壇主禮,並致開幕辭。在致辭中,梁振英鼓勵並支持年青人實踐科技創新,亦提及自他當選特首,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包括成立創科局以及新的文化局。特首亦表示,於本年度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裏,特區政府投放了超過180億元於創新科技,當中所有措拖經已獲得立法會通過,包括支援初創企業的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他認為香港擁有最頂尖的人才、資金和願意創業的青年,盼望青年可以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資源,發揮科研精神和創造力,建立自己的事業。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