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因透明而持久

敢於將貪腐官員的醜行曝光,必將提升反腐行動的公信力。依靠法治,推進制度建設,則將從源頭上防治腐敗。
封面圖片:在可見的將來,反腐對中國仍是一場持久戰。(亞新社)
 
10月24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主題是全面從嚴治黨。會議召開前夕,反腐敗聲勢更加浩大。自10月17日起,八集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這部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製作的專題片描述了中共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反腐懲惡的歷程,披露了多名落馬官員的案件詳情,顯示了決策層堅持反腐「全覆蓋、無禁區、無上限」的決心。
 

提升反腐公信力

 
反腐不算「數量賬」,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除惡必盡,這是中央早已亮明的態度。近年來打虎除害大得人心,但腐敗官員究竟如何腐敗,公眾也非常關注。隨着「老虎級」貪官們一一落馬,坊間往往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傳言,卻無法確認;媒體得以通過調查披露部分案情,仍難以周詳。腐敗官員究竟是如何滑向深淵,何等欲壑難填,外界不知究竟,這直接削弱了反腐功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廉政共識的建立。
 
中央紀委專題片以案說理,將大量貪腐「大虎」的令人驚嘆、難以想像的腐敗醜行公之於眾,是反腐透明化的重要進展。以案說理更能以理服人,對公職人員尤其如此。專題片還借助生動的細節,呈現了貪腐官員的典型做派。比如,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霸占省軍區大院800平方米的小樓,保姆和廚師工資總計達上百萬元;雲南省委原書記白恩培妻子價值連城的翡翠手鐲需用繩子來串,等等。揭示這些令人震驚的現實,有助於提升反腐行動的公信力,強化反腐正當性。
 
在中共多年來的反腐過程中,所謂「形象考慮」一直在阻礙反腐深入。而能否直面問題,不憚「家醜」,則關乎反腐成敗。十八大以來的新一屆中央在反腐征戰中,從認知到行動實現了重大突破。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其實,腐敗帶來的損害有多大,糾正腐敗必須付出的成本就有多大。關鍵是通過堅決地反腐,建立起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機制,最終必是有利於中國未來的健康發展。從反感到反思,正可構成反腐制度建設的起點。
 

反腐是一場持久戰

 
反腐說到底是一場持久戰,必須步步為營。猶如船至中流,進須涉險灘,退則棄前功。作為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序曲,專題片實為反腐至此水到渠成的一環。當前另一種現像也值得警醒,即隨着反腐推進,頗有些人暗暗認定「反腐差不多了」,決策層也許會見好就收。而可能被反腐大潮拉下馬的既得利益群體,依舊心存僥倖,認為反腐敗終究是一陣風,甚至有分析將經濟下行與反腐聯繫到一起,認為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或者,把乾部懶政怠政、為官不為也歸咎於反腐敗。顯然,這些論調都是不值一哂的。反腐「永遠在路上」不是口號,它將擊碎腐敗分子的幻想,給民眾以極大鼓舞。
 
如果說反腐「上半場」是治標為治本開路,「下半場」則必然全力提升制度建設力度。現代政治文明發展已清楚表明,腐敗根源在於權力不受約束。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地腐敗。人類社會已演化出充分的政治智慧來治療這一頑疾,中國應當吸取也可再貢獻。現實已經表明,依靠法治,將權力關進籠子,方為根本;推進制度建設才能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否則,「清清白白做人,幹乾淨淨做事,坦坦蕩盪為官」的政治生態便無從營造。
 
根據專題片描述的細節,貪腐者大多藉礦產、土地和房產等開發項目收受錢財,其實質均為「權力攪買賣」。這關乎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正是政府掌握了天量資源,而權力未得到製約,貪腐分子才能利用公權力以自肥。進一步推進全面改革,轉換政府職能,才能有效遏制腐敗,才能保護「久在河邊走」的眾多領導幹部。
 

關鍵是不改初衷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制度能否真正發揮成效,最終要靠落實。要想關住權力,需要制度的籠子更嚴密,更有實效。 「牛欄關貓」是不行的。專題片中,周本順自陳,一名市委書記本來早就應該抓了,只因他打了招呼,省裏一直拖着不抓,直到中央紀委介入。徒法不足以自行。整飭吏治,破除官場潛規則,明規則才有用武之地。
 
制度建設不是朝夕之功。以中國之遼闊,國情之複雜,發展之迅速,不可能靠短期內一兩次「廉政風暴」,完成廉政建設從破到立的重大使命。對於腐敗現象,中央堅決打擊、公佈問題、深入反思、納入法治框架,四管齊下,方向正確。這是個長過程,關鍵是不改初衷。這部專題片傳遞出清晰信號,全面從嚴治黨絕不會放鬆。專題片將連續播放,直至10月24日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未來反腐的新篇章如何寫就,公眾正在期待與關注中。
 
原刊於《財新周刊》,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