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現實世界是殘酷的

現實世界可有別於理想世界,它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年輕,就可以讓你不依循天道,也可以不用自食其果的。

青年需要扶助 更需要鍛鍊

 
近日,不斷有智庫及青年組織倡議,社會應讓年輕人看到前景,並為他們提供向上流動的渠道。這樣才可以避免年輕人對社會諸多不滿,甚至走向與社會對抗。
 
我不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我們的社會對年輕人的扶助已不錯,起碼有12年免費教育。只要他們學業成績好,他們要上大學也不成問題,拿不到獎學金,亦可以有學生貸款。社會能夠為年輕人提供的,就是接受教育的機會;之後,年輕人有責任回饋社會,而不是不斷地要社會扶助。
 

對得住年輕人有餘

 
作為年長的一代,我覺得我們已對得住年輕人有餘。我們為政府留下這麼多的財政盈餘(很多西方國家,上一代為年輕人留下的,是一出世就得承擔的債務),社會若是想有所作為,亦不愁沒有資源。我們為他們留下一個良好的司法制度,令他們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並非我個人主觀判斷,而是多個國際上有公信力的組織的客觀評估)。我們留下這麼多的基本建設,大部分付清債務,可以靠經常性收入營運,年輕人不用靠自己的努力去建設,已可以享用。近年香港的經濟增長雖然慢了,但起碼仍是正增長;而且失業率這麼低,只有3.3%,年輕人不愁找不到工作。至於找到工作後,能否升職與加薪,那就只能靠個人的修為了。總不可能人人都做高管,沒有人做基層職員。
 
現時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你們可曾為社會做過甚麼?為甚麼你們會覺得是社會欠你們?而不是你們欠社會?
 

年輕人要嘗嘗做芻狗的滋味

 
我既不打算參政,亦不緊張生意,連人生餘下的日子也不多,所以我不用像政客那樣事事順着你們,才可以不留情面地提醒你們。現實世界可有別於理想世界,它是殘酷的,不會因為你年輕,就可以讓你不依循天道,也可以不用自食其果的。老子說:「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年輕人最需要的鍛鍊,就是要嘗嘗做芻狗的滋味。現在有那麼多人想捧年輕人為驕子,他們並非真正愛護年輕人,他們只會害死年輕人。
 
網上曾經流傳比爾・蓋茨給剛畢業的年輕人十點忠告,我在這裏選了幾條讓年輕人刺激一下思維:一、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二、這個世界並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你要有自尊,就得先有所成就。三、你不可能一畢業就年入六萬美元,你得用自己的雙手令這變成事實。四、如果你以為老師對你過於嚴厲,等你見過老闆之後再說吧!五、如果你陷入困境,這不是你父母的錯;與其把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他人,不如從中汲取教訓。六、有些學校已沒有「不及格」的概念,會不斷給機會讓學生進步;但現實生活完全不是這樣。七、善待你所厭惡的人,說不定有一天,你得為這樣的人工作。我覺得比爾・蓋茨比那些討好年輕人的政客更愛護年輕人。
 
上文引用的比爾・蓋茨告誡年輕人的說話,可能不是他所說的,只是在網上廣泛流傳。是否出自比爾・蓋茨不重要,就當它是一個隨便甚麼人說的也罷。只要說得有道理,一樣值得引用,一樣值得年輕人參考。
 

現實世界是殘酷的

 
這段說話的中心思想,是要告訴年輕人,現實世界與學校裏的世界,完全是兩碼子事。現實世界是殘酷的,而且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年輕人要調節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把自以為是的一套,強行於社會。
 
年輕人必須明白,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二手知識,是其他人在生活實踐中,觀察客觀世界,總結出來的知識;而不是年輕人直接觀察自然,接觸社會,透過自己的思辯而領悟出來的一手知識。這些二手知識只是一些理論,還未透過實踐去加以檢驗。不要說這些二手知識本身可能有錯,就是真是正確的,在未經過實踐之前,年輕人也未必可以完全掌握它。
 
以年輕人對民主的認識為例,他們的理念來自書本,來自老師的教授,還未實際應用過。他們的認識還是相對膚淺的。如果立即把他們理解的一套應用於社會,無可避免會處處碰壁。原因是他們根本未有正式在社會裏生活過,對客觀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認識。當他們企圖把一些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應用於自己尚且陌生的社會時,其處境就一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社會運動的先鋒隊

 
要在現實世界推行一種政治理念,不能單憑一腔熱情,以為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人民,那人民就一定會支持自己。社會的組成非常複雜;有人是既得利益者,有人是受害者;得益與受害的程度亦各有不同,立場各異。加上每個地方都有地域環境,歷史因素,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這些因素對新的政治理念都會有不同的迴響,而且還會不時互動,不斷演化。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根本沒法了解問題的複雜性。因此,年輕人只能作為社會運動的先鋒隊,難以成為運動的中流砥柱,更沒有條件成為運動的英明領導者。
 
佔中三子作為運動的發起人,在運動的發展超出他們的預期的時候,竟然自行退隱,把運動的主導權交予學生,而完全沒有考慮到因此可能出現的惡果,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現實是學生不知進退,明知民意正在逆轉,仍堅守信念不肯退場。結果,不但廣大的市民都得付出額外的代價,還連累原先積極支持學生的政治團體也得被扣分。事件顯示:社會上仍是既得利益者佔多數,他們並不打算為了一些抽象的理念,而把現有的建制推倒重來。過度激進的公民抗命行動,在香港難獲多數人支持。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