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只得中國萬分之一?計錯數啦!

萬分之一,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如果以量化計算香港在全國所佔的「比例」, 「萬分之一」肯定是算錯了。
封面圖片:有說香港對中國的重要下降,但是否真的微不足道,還是依然重要,且看數據分析。(Pixabay)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是香港對中國內地的重要性愈來愈低,香港今不如昔,一定要急起直追;這種說法其實還有另一潛台詞,就是香港不要「玩嘢」,你對全國的貢獻其實很低,已經沒有很大的討價還價能力⋯⋯最近發出這種「警告」的,是有「小護法」之稱的王振民。
 
王振民現在的職銜,是中聯辦法律部長,他上周四出席一個以「一個兩制」為題的演講;據報道,他告誡香港有人試圖完全與國家切割,這種破壞行為,損失的是香港自己;他的說法是這樣的: 「香港是屬於包括730萬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香港亂了,對於國家來講損失是很大,但可能是萬分之一的損失,但是對我們在座各位,對我們香港同胞,損失是百分之百。」萬分之一,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如果以量化計算香港在全國所佔的「比例」, 「萬分之一」肯定是算錯了。
 

「萬分之一」誇張失實

 
不妨做個簡單的計算,先計人口;全國13億人,香港700萬,是0.5%,即香港佔全國人口的0.5%,不是萬分之一(0.01%)。再計土地,全國約960萬平方公里,香港2,755平方公里,佔約0.029%,也高於萬分之一。再論 GDP,香港在80、90年代佔全國 GDP 約25%,到現在佔約3%,更是遠遠超過萬分之一。王振民教授也許只是隨意打個比喻,但以「萬分之一」去形容香港佔全國的比重,既誇張,也失實,更重要的是,在這位新一代中國法律專家眼中,香港對全國的作用竟低至「超乎現實」!
 
香港對全國貢獻日益「式微」的證據,最多人引用的,是上述說過的 GDP 佔全國比例不斷下跌的「事實」。有一次我參加研討會,台上有一位我非常佩服的經濟學者,他很少講中港問題,原以為會聽到一些創見,結果當他說到香港未來定位時,也是引用這個老生常談的「事實」,就是香港對全國的GDP貢獻已從雙位數跌至約3%,香港人必須「好自為之」⋯⋯云云!從此,我對這位經濟學者由原來敬佩變成失望。
 
想想就知道不合邏輯。在1980年代初中國內地才剛開放,香港幾乎壟斷全國的貿易進出,是中國唯一的窗口,全國貿易幾乎都要經香港處理,香港佔中國的 GDP 怎會不高?以貨櫃碼頭為例,當年香港全速建7號、8號等貨櫃碼頭,處理大量內地的出口貨物,與此同時,大陸從1980年代開始也組建一批中外合資貨櫃碼頭公司,遍地開花;當年的財經新聞,不時都會報道內地鹽田港早晚會超過香港處理貨櫃的數量。其實,這是大勢所趨,當內地愈來愈開放,跟外國直接貿易的關卡打通了,貨櫃運輸自然毋須特別繞道香港,給內地趕上,只是遲早的事,也是香港無法扭轉的趨勢。
 
以佔比計,香港在上世紀80、90 年代佔全國 GDP25%是「畸形」地高,完全是因為歷史原因(國家剛剛開放),現在中國經濟崛起,佔全國 GDP 最高的三個省,佔比也只在9至10%左右——廣東佔10.65%,江蘇10.23%,山東9.34%(2014年)。如果以城市計,上海佔全國GDP 3.7%,北京3.35%(2014 年),跟香港的3%大致接近,說明香港的表現絕不遜色於內地其他城市,但要留意,上海和北京的人口比香港多,面積也比香港大。
 
中國內地急速崛起,正如人的成長過程:從嬰兒到成人,增長速度一定高,但香港已經是成年人,增長速度一定有限,此消彼長,香港佔全國 GDP 的比率一定會逐步下降,這是淺顯道理,有些經濟學者竟以此作為香港「沒落」的證明,是嚴重誤導。
 
故意忽略香港軟實力無助處理港局不論法律學者或經濟專家,都嘗試以量化數據說明香港已非昔日般對國家舉足輕重,沒有香港,國家沒什麼大不了,香港人好自為之!據我觀察,愈是年輕一代的內地官員和學者,愈傾向於貶低香港,這跟香港青年傾向自決或獨立的比例偏高,有「異曲同工」之妙!
 
香港對內地改革開放之功,沒有任何一個大陸城市可足比擬,霍英東先生曾說過,蘇聯跟中國的命運不同,香港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光看「數據」、故意忽略香港的軟實力、制度優越性和成熟的公民社會,從而得出香港對內地發展已經「無關痛癢」的結論,肯定是錯判,也無助中央處理當前的港局。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