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初露的李小龍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龍乘船離開香港往美國三藩市。他是次返美,並非如眾多文獻的浪漫式描繪,像個苦命兒隻身往金山闖蕩江湖。李海泉當時是個紅藝人且家境富裕,有能力送三個子女往美國升學,李小龍必帶備充足的美金上路,不可能如眾多文獻講的只得區區一百美元傍身;而且,李小龍已是個18歲的成年人,亦已有一定的人生經驗,絕對可以照顧自己,故此他不需要其他成年人陪伴同行。與當年往外國留學的同輩比,李小龍在經濟和人脈條件上,實都遠比一般人優勝。
1954年(13歲)
 
開始學跳當年時興的恰恰舞(cha-cha,港人叫「差查」)並十分熱衷,經常舞伴是演員文蘭(梁醒波女兒、 原名梁葆英,梁李二家是世交且住得近,而梁醒波便是當年粤劇界的「丑生王」,與李海泉為「四大名丑」之一齊名)。文蘭在1999年紀錄片《千禧巨龍》中指出,他們一班朋友,當年常常光顧彌敦道和旺角一帶的舞場/廳,李小龍為人其實相當害羞,所以他倆從未參加過任何公開跳舞比賽,更惶論贏過恰恰舞王的名銜。當然,這並不排除李與別的舞伴如曹敏兒參賽的可能。曹敏兒亦是當年童星,她父親曹達華與李海泉是戲行好友,母親朱綺華更是李小龍的契媽,而姑媽曹綺文便是當年在《金門女》中任要角的名演員。
 
左起:李海泉、李小龍、林燕妮、何愛瑜、朱綺華(李小龍契媽、曹達華妻、曹敏兒母親)。
左起:李海泉、李小龍、林燕妮、何愛瑜、朱綺華(李小龍契媽、曹達華妻、曹敏兒母親)。
 
武術的起源,實與舞蹈有深遠以至是同源的關係,二者皆着重節奏、韻律和時間上的掌控(timing),而李小龍在這幾方面,似乎都有極高的天份。他日後在美國的首位女友、日裔的艾美三寶,當年便是在大學主修舞蹈(日後更以此為業),她曾在一個專訪中,對李的模仿和舞蹈天份,有頗精闢的論述。
 
是年1月17日,一場轟動省港澳的公開擂台比武在澳門舉行,比武雙方是太極拳的吳公儀(1898-1985,吳鑑泉長子)和白鶴派的陳克夫(1918-2013),名義上是為澳門鏡湖醫院、同善堂及香港石峽尾木屋區火災災民籌款,由澳門康樂體育會主辦,賭業大亨何賢(回歸後澳門首屆特首何厚鏵父親)為總裁判,澳督亦有到場觀看,港澳各大傳媒均有派員報道,並由澳門綠邨廣播電台現場直播。
 
解放後,大批國內武林高手如上述的吳陳、詠春的葉問、精武會的邵漢生等等南下港澳,為生活亦為聲譽,各家各派競爭劇烈,武館和跌打醫館遍地開花,在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地,可能在同一個街口內便有多間武館存在,確是「武館多過米舖」!善意或惡意的非法比武(廣東人俗稱講手,在香港屬違法),便經常發生,通常在市內的公園,或三、四層高平房的天台秘密進行,例如油尖旺毗鄰的京士柏公園(King’s Park,當地街坊叫「水塘山」、李海泉經常帶李小龍去晨運的地方)。而各大小報章,均特設專欄報導,當然加鹽加醋(繪聲繪影)之作居多,但當年受讀者歡迎的程度,絕不在波經、馬經之下。
 
這場轟動一時的吳陳比武(結果打和,或曰吳小勝),除反映出當年香港一般市民大眾對國術(民國初年對武術的尊稱,視為國粹之一)的喜愛之外,更催生了由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當年香港已有人寫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之類的武俠故事,但寫得較為俚俗,《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有在場觀看此比武,事後找來在他麾下工作的陳文統(筆名梁羽生,1924-2009)試寫武俠小說,在晚報上連載,大受歡迎,羅乘勝追擊,找來陳的同庚同事查良鏞(筆名金庸)壯大聲勢,只兩、三年間,此新派武俠小說便成為文化沙漠香港的一般勁流,歷久不衰,後更吹至台灣和國內。此時13歲「甩繩馬騮」的李小龍,怎能不受影響?
 

1955年(14歲)

 
根據葉準撰寫乃父葉問(1893-1972)的年譜,李小龍是在1955至57年間,成為葉問在油麻地利達街武館(距廟街榕樹頭只幾個街口)的新徒弟,同時加入的還有張學健。帶李小龍入葉問師門的張卓慶(張學健的幼叔),則是早一、兩年加入的徒弟,而有份教李小龍、當年有「講手王」美譽的黃淳樑,是在早兩、三年加入的。
 
二張是李小龍年紀相約的童年朋友,張卓慶的至親是李海泉夫婦的好友,而張學健更是李小龍的同學兼鄰居。據黃淳樑(1935-1997)的憶述,李小龍當初對學詠春的信心不大,甚至缺席多月,後來可能見到有詠春底子的人,如張卓慶等在打架中獲勝,才認真起來。故此,李小龍正式學詠春的年月,在各文獻中便有多個版本。李小龍認真學詠春後,他曾多次旁觀或參與、由黃淳樑帶領或安排的講手。
 
李小龍與葉問合照。
李小龍與葉問合照。
 
本年內共有六部李小龍參演的粤語片公映,分別是《愛(上集)》(1月1日)、《愛(下集)》(1月8日)、《孤星血淚》(2月11日)、《守得雲開見月明》(6月24日)、《孤兒行/苦命女》(9月8日)和《兒女債》(10月21日),主要演員包括白燕、梅綺、容小意、黃曼梨、紅線女、芳艷芬、鄧碧雲、鳳凰女、吳楚帆、張活游、梁醒波、江一帆、胡楓、李清和劉克宣等,導演包括秦劍、李鐵、珠璣和蔣偉光等。
 

1956年(15歲)

 
2月25日,粤語片《詐癲納福》公映(新馬仔、胡楓主演、李小龍參演;蔣偉光導演);12月22日,粤語片《早知當初我唔嫁》公映(芳艷芬、任劍輝、胡楓主演、李小龍參演;蔣偉光導演),此片中有李小龍與任劍輝跳舞片段(但不似是恰恰舞)。
 
9月,入讀九龍聖芳濟書院中學二年級,李小龍離開喇沙書院是非自願的,極可能是學業成績欠佳,以他在這幾年間參演的電影數量去衡量,加上跳舞、學功夫和講手,怎能對學業沒有影響?在聖芳濟此後的兩年半期間,李小龍對讀書求學的態度,有180度的轉變,可從他這時期的書信、日後在美國讀完中學並考入大學、和終生都不斷以閱讀充實自己中看出。
 
10月10日,「雙十暴動」在九龍及荃灣等地發生,約有60人死,逾300人受傷,是香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高的騷亂事件。港府報告指出,此實為國民黨右派支持者,聯合黑社會成員,借機向左派工會清算舊帳的政治事件。當年香港是全球冷戰的前哨站之一,雙方搜集情報的重鎮,更是雙方統戰的重地。
 

1957年(16歲)

 
3月14日,粤語片《雷雨》公映(白燕、張瑛、梅綺、紅線女、黃曼梨、李清主演、李小龍參演;吳回導演)。12月6日,粤語片《甜姐兒》公映(張瑛、文蘭、梁醒波主演、李小龍客串在戲中與文蘭跳恰恰舞;吳回導演)。
 
紅線女(1924-2013)是當年紅藝人中,與李小龍關係極為要好的一位,並曾在四齣電影中共事,她亦是李海泉的粵劇和電影圈中好友。李小龍對電影藝術的濃厚興趣,便是在這段童星歲月中,在他父輩朋友的耳濡目染下培養出來的,由鏡頭前的表演技巧,到幕後的編、導、攝影、美工、配樂等等,他日後的成功,實是憑這個基礎再拾級而上,是有跡可尋的。
 
紅線女與李小龍在《慈母淚》中的劇照。
紅線女與李小龍在《慈母淚》中的劇照。
 

1958年(17歲)

 
在香港校際西洋拳賽中,代表聖芳濟書院奪標,總決賽的對手是上屆冠軍、就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ing George V School,駐港英人子弟學校)的 Gary Elms。根據一名決賽目擊者的憶述,李小龍並沒有擊倒對手,是以點數取勝。李小龍加入西洋拳校隊的經過,根據他的恩師和拳擊教練愛德華修士(Brother Edward Muss,1913-1975,1933年來華)的憶述,是李在聖芳濟校園內打架被發現,事後校方與李母商議,把他收編在西洋拳校隊內,企圖把他引導去一個體育競賽的健康環境中,並給予正規的訓練。
 
其實,李小龍的勝出,除了愛德華修士的悉心教導外,亦同時得到詠春師兄黄淳樑(本身亦有西洋拳根底)賽前的積極備戰。愛德華修士在1970年代曾向筆者指出,他當時並不知李小龍已跟葉問學詠春,但他看得出李在西洋拳賽中,是合法地揉合了一些中國功夫在內的。
 
年屆56歲的李海泉,告別逾30年的粵劇舞台生涯,自此只玩票式繼續在電影中演出。是年5月,大陸「大躍進」開始。是年11月前後,李小龍在一封給一個長輩朋友的英文信中,表示有打算在來年赴美求學,讀醫科或藥劑學,並向收信人求教。
 

1959年春(18歲)

 
年初(2月前後)發生了三件事,其一,李小龍參演了戲份甚重、亦是他最後一部粤語片《人海孤鴻》(白燕、吳楚帆主演,李晨風導演,但遲至1960年3月3日才公映);其二,拜邵漢生為師學習北派武術(約有兩個月的時間);其三,在九龍城一間餐室打架驚動到警方,事後李海泉夫婦打聽到打架對方有黑道背景,可能對李小龍有性命威脅,旋即在2月間正式從聖芳濟退學(讀完中四上學期),匆匆安排送他返美國繼續學業。
 
邵漢生(1900-1994)是一位精通南北拳術的武者,1920年代始在廣州精武會教拳,他沒有受過正式學校教育,但一直熱心在廣州和他的家鄉廣東南海為窮人辦學,解放後來港,教拳之餘,並在成昌影業公司任製片、場務、演員等職,並負責演員的武術訓練和武場設計工作,後曾在七十多部關德興的黃飛鴻電影和過百部粵語片中演出。邵平易近人,無傳統教拳師傅的架子,叫自己的徒弟做學生。他與李小龍有個講笑式的交換,邵教李武術,李教邵跳 cha-cha。李小龍終生保持與邵的師生關係, 後來他從美國返港找工作,邵亦有予以關照。由於邵漢生與精武會的關係,李小龍亦可算是半個精武門人。
 

1959年4月29日

 
乘船離開香港往美國三藩市。李小龍是次返美,並非如眾多文獻的浪漫式描繪,像個苦命兒隻身往金山闖蕩江湖。一則,李海泉在美國有眾多親友,絕對可以為李小龍打點一切;二則,李小龍的二姐李秋鳳已在三藩市居住,而三哥李忠琛亦已有計劃幾個月後赴美升學(將會先與李小龍會合);三則,李海泉當時是個紅藝人且家境富裕,有能力送三個子女往美國升學,李小龍必帶備充足的美金上路,不可能如眾多文獻講的只得區區一百美元傍身;四則,李小龍已是個18歲的成年人,亦已有一定的人生經驗,絕對可以照顧自己,故此他不需要其他成年人陪伴同行。與當年往外國留學的同輩比,李小龍在經濟和人脈條件上,實都遠比一般人優勝。
 
圖片:作者提供
 
真假李小龍系列之二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