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港產片真巴閉》書影(作者提供)
文友近日吐苦水,說近年稿費很差,生活艱難甚感痛苦。此點我感同身受,在之前文章《爬格子的黄金年代》早已講過,單靠替報刊雜誌執筆而能生活無憂,養妻活兒供樓遊埠的年代早已飛逝。七、八十年代寫稿佬最「巴閉」,既受社會大眾所敬重,收入更是不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俱往矣!如今香港媒體是「圖片掛帥」,標題要夠誇張煽情,內文寫得好與壞已不重要,副刊專欄更是可有可無。時不我予,歷史巨輪輾死文字工作者,就算「唔瓜直都餓壞」,徒呼奈何!
編劇生涯原是窮,飛黄騰達在夢中
多事之徒或曰:「做電影編劇啦,咁就踏上星光大道銀紙滾滾來。」其實這全是局外人的誤解,實情是香港從來沒有一個電影編劇單靠寫劇本而發達。有的話,他必是以編劇職位作跳板,轉了做導演或監製之故。六、七十年代「神級」作家倪匡(註一)也寫劇本,但其收入主要是來自報刊雜誌之連載小說 。
編劇生涯原是窮,飛黄騰達在夢中。看官,爬格子動物也分多種。在報刊雜誌寫稿之動物,不用開會及集體創作,自家兒天馬行空紙上任縱橫,是為「自由之獸」。當編劇則不然,既聽命於導演、監製及老闆,更要不停開會,改橋重寫,折騰非常。大牌編劇如陳韻文前輩,也是受盡閒氣,更遑論一般的文士。故這種爬格子動物,小弟戲謔為「奴隸獸」!
當電影編劇苦處甚多,最普遍的是「收唔到」人工及「收唔足」人工。但文藝青年及電影系畢業生入行者仍然眾多,原因是銀色事業猶如宇宙黑洞,吸引力極之強大。「編劇」的頂上光環,更是「虛榮蓋頂」。一旦得了個什麼「最佳編劇獎」,簡直就是「家祭毋忘告乃翁」之歷史大事。
輾轉各大電影公司 編劇夢終碎
八十年代小弟也曾加入影視編劇的行列,期間軼事甚多,正式係一匹布咁長。話說當年我於香港電台電視台任職阿四,即是第二助導。那時港台電視部沒有全職編劇,劇本全部外判稿酬甚少,故多是由一些文藝作家兼職秘撈,如胡燕青及李碧華等。是時馮綽鎏導演開拍一半小時的街坊劇集,由南紅及足球評述員葉觀楫擔任主角(已故,外號大聲葉)。
第一天開工,我早上的重要任務是到編劇何碧雯家中等「飛紙仔」,原因是劇本尚未於開鏡前如期完成。於是乎我在何家坐了三個小時,等阿大小姐動筆,期間初次體會到當編劇之「巴閉」,連導演也要「買怕」三分。何碧雯何許人也 ? 洋名Ivy,入行時為TVB藝員,與廖詠湘及鄭麗芳一同演出小品式劇集《白羊、天蠍、水瓶座》。之後退出幕前,以編劇為主,近年更成為大導演,藝名岸西,大名鼎鼎,無人不識。
一年後,我離開了港台電視部,替製片馬再文及導演黎大煒當資料搜集兼初級編劇,更認識了電視台資深編劇葉中嫻 (註二) 。是時葉中嫻見我新人一名,便忠告說當編劇冇前途,早點轉行為妙。很短時間之內,她身體力行去了搞麵包店,後更嫁鬼佬並移居中東沙特阿拉伯。至於我嘛,一個多月後冇糧出,於是東家唔打打西家,移師當年炙手可熱的新藝城電影公司當月薪制資料搜集去也。
新藝城電影那年由徐克製作賀歲大片《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同期籌拍改編自黄玉郎漫畫之《特技龍虎門》,故一口氣成立了兩個新部門 -- 特技組及資料搜集組。數月之後,《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拍攝嚴重超支,開拍《特技龍虎門》計劃被迫取消,資料搜集組便即時解散,於是我也被遣散了。
當年新藝城電影員工跳糟及轉工,最喜歡加入陳勳奇之永佳電影,小弟也並不例外。那年永佳編劇組有兩大皇牌,一是其後因演出《逃學威龍》一片而有「奪命鉸剪腳」稱號的黃炳耀,二是武俠小說名作家黄鷹。我被收編入黃炳耀那一組。
黃炳耀先生畢業於中文大學藝術系,曾當教師,後被成龍發掘入行。其人思路敏捷,風趣幽默,對下屬非常照顧,是難得的好上司。數年後他離開永佳,替洪金寶的寶禾電影公司編寫了很多劇本,叫好叫座。一九九一年再重遇之時,黃炳耀已加盟向華強的三禾電影公司擔當策劃總監,我則任職德國愛克發菲林集團銷售經理,彼此會面洽談長期購買拍戲底片之合約。誰料此會便是永訣,同年黃炳耀與向華強前赴德國公幹,期間突然心臟病發逝世,令人惋惜。
同期於永佳任編劇的黄鷹先生,也是英年早逝。黄鷹為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出道前於「九龍會」任職股票經紀,七十年代進入影視圈發展,作品以電視劇《天蠶變》及《沈勝衣》最為人所熟悉。九十年代黄鷹不甘蟄伏,為他人作嫁衣裳,故成立鷹電影製作公司並自任老闆,共投資拍了三部電影,其中兩部更是由小弟任職之愛克發公司供應菲林。一九九一年,黄鷹因拍片的財務問題與人爭執,被追債者錯手打死。
在永佳待了一段日子後,我便離開了,之後任職電影宣傳及發行、戲院管理及電影菲林銷售工作,再也沒有再作馮婦,發編劇之夢。當年同期出道熱衷於編劇工作的文青,如仰止、邵國華、黃碧雲及張錦滿等,彼此在不同的影視公司混過後,也不約而同轉投報紙、雜誌及電台媒體去也,再不戀棧編劇工作。
黑道電影業 編劇奇事日日鮮
八十年代電影編劇收入多是「部頭制」(即非月薪員工,而是按每一個劇本算錢) ,故生活毫無保障。大多數的編劇都是「好天揾埋落雨柴」,同一時間接數個劇本編寫,不理是否能夠準時完工。但當年不少電影公司均由黑道大哥投資,故期間也鬧出了不少風波及笑料。
記憶中的數件軼聞,一是某編劇因工作繁忙兼大腦便秘,無法如期交出劇本。結果他到期交貨之日忽然稱病,並入住了私家醫院。期間他於病房內馬上緊急寫稿,出院後向黑道大哥呈上入院證明書及劇本,以此法拖延了數天時間;另一事件的編劇則冇咁好彩,他到期交不出劇本,結果被打手押送至一酒店客房之內,實行軟禁。大哥揚言,一天不交劇本,則寸步不能離開客房。一日三餐,全部送餐服務解決。結果編劇只好乖乖的努力寫稿,以求早日放監。
當年電影圈流行集體創作,也發生過一件「度橋」按日計錢的趣事。話說名導演黄泰來曾在邵氏有過一段風光的日子,期間他計劃開拍《七金剛》(註三) ,並在影城進行大腦震盪式劇本創作會議。於是製片電召全港各大小知名編劇,謂各人有空可出席「度橋」大會,酬金按日計算。此等做法,出席賣橋者其實毫無責任可言,因為今天風花雪月一番,明天又不來了,故事情節到底合乎邏輯與否,真是干卿底事。在這種情况下,《七金剛》的劇本搞了很長時間還沒有完成,最後電影開拍無期,事情不了了之。
八十年代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最高紀錄是年產300部影片。九十年代後期,電影業江河日下,港產片數量開始大幅減少。期間香港編劇紛紛北上掘金,留港者則退休養閒居多,青黃不接情況開始於行業中出現。近年,真正的港產片 (非合拍片) 數目更是一年不到十部,電影編劇之頭頂光環也逐漸褪色。今天的文藝青年,還有興趣入行尋夢嗎?
註一:倪匡編劇,要先收錢後開工,還說明交貨後不作任何修改,也不過問買方如何修改。但當年排住隊找他大有人在,此名氣所然也。
註二:文壇名人葉靈鳳之女,著有《窺視中東》一書。
註三:《七金剛》為日本漫畫家望月三喜也之名作,黄泰來曾計劃改編成為電影,但沒有成事。多年之後,程小東導演替中華娛樂電影公司拍攝了《七金剛》一片,開拍前並曾向日方授權但不果,故影片只採用了原作的若干基本原素,人物角色也有很大的改動。其劇本與黄泰來於邵氏的構思,是風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