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夢校的校本課程,筆者希望增加自身學校設計的課程。
當年通識教育科還在諮詢階段,我已在報章寫道:「通識教育如果必須列為必修科,要培養學生的絕不應該只是所謂的共通能力,否則將會是架床疊屋,浪費人力物力和學習時間。因為那些共通能力本來就在每一科目當中,不必通識教育科來擔當這項任務。」(在各個科目中培養學生共通能力,正是本系列前面談到的知行合一教學法,不再重覆。)
豐富了品味品格的校本課程
因此當時我建議通識教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做人品格和生活品味(二品),並且草擬了一份通識教育科的課程設計。我認為通識的「通」指不僅僅指對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更是指對人生對生命對未來的曉通。因為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人,正需要這一方面的導航,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航往正確的人生方向。
當然,我的意見不可能產生什麼作用,後來出爐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內容和考核形式不但沒有顧及二品的培養,連所謂的共通能力也培養不了多少。但既然夢校是採用本地課程,這個 DSE 的必修必考科目當然不能不跟著課程指引去教。然而,我們可以增加一些我們想要的校本課程。
我認為應該還學生從初中開始,就逐步從淺到深地認識以下三個範疇的知識:
哲學方面,有《中國哲學入門》,只選儒道釋三家,每家只選兩三位代表人物,並只選擇講授其和生命、倫理有關的基本學說。《西方哲學入門》,仍以人物為單位,只涵蓋蘇格拉底到沙特的西方哲學,主要講授其和生命、知識有關的基本學說。
藝術方面,有《中西名畫導賞》(講解中西繪畫名家的生平和影響,其作品風格和價值。)有《西方音樂導賞》(簡略講解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選擇若干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生平及其作品導賞。有時間的話,還可旁及爵士和搖滾樂。)
文學方面,有《中國文學名著導讀》和《西方文學名著導讀》,選擇若干具代表性的中西文學名著,由老師引領學生閱讀和研討。
看見這樣的課程,可能有人會說一同課堂也就30幾40節,傳統的課程都已差不多墳滿時間表了,哪裏還有空間增開這麼多門課。不錯,這些課程能獨立成科當然很好,但即使真的沒有時間,上述範疇的內容都可以融入原有的科目課程之中,不必新增科目。
比如哲學範疇可融入原有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中,因為通識課程中的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與環境等內容,都會涉及基本的倫理哲學概念,在通識課堂上邁授基礎哲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又比如藝術範疇的內容,可以融入原有的音樂和美術課程之中。而文學範疇內容可以融入中文科,也可以將閱讀課深化為中外名著導讀課(上星期本欄文章已談過這方面。)。
以上只是方向性的構思,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材仍需待日後的專家團隊去設計。
本文想強調的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傳統的常規課程中,加入基本的哲學文學藝術等教化陶冶,潛行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品性修養和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