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文革和紅衛兵運動50周年。50年前的8月18日,毛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檢閱紅衛兵,9月15日第三次檢閱的規模更大。檢閱後,紅衛兵的暴力「造反」更加瘋狂。
日前,北京的極毛派(毛左)發表紀念紅衛兵運動的文章,頌揚毛文革和揪鬥牛鬼蛇神的「革命氣概」。反思文革者則認為,紅衛兵運動加劇毛文革的左禍。
本文疏理紅衛兵運動脈絡,述評起源和兩個「毛拐點」。
紅衛兵50年 涉毛81函
有人稱紅衛兵誕生於50年前(1966年)的8月。事實是:第一個紅衛兵組織,成立於1966年5月29日的清華附中紅衛兵【註1】,組織者是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十幾個學生。清華附中、北京四中(又稱男四中)是高幹子女密集地,後來的紅衛兵活躍分子,不少是紅二代。
繼清華附中學生之後,許多大學、中學也出現紅衛兵組織。
紅衛兵5、6、7月的「造反」活動,大致在校園之內,主要是揪鬥校內的牛鬼蛇神,其中北大的618事件是校園暴力的標誌【註2】。
大、中學生「殺向社會」、形成大規模的紅衛兵運動,有兩大拐點即毛拐點,一是毛的8月1日函,二是毛的818大檢閱。
8月1日函,是指毛澤東覆清華附中紅衛兵函。他修改於1966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印發此函的日期署為8月1日。
覆函是針對清華附中紅衛兵的兩張大字報〈革命的造反精神萬歲〉(6月24日)和〈再論革命的造反精神萬歲〉(7月4日)。毛表示支持他們宣揚「造反有理」。此函雖未寄出,但列為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1966年8月1日至12日)的參閱文件,內容很快擴散到社會上。
8月21日出版的《紅旗》雜誌第11期,刊出此兩張大字報,分別改題為〈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再論無產階級的造反精神萬歲〉,並另加7月27日的大字報〈三論無產階級的革命造反精神萬歲〉。
大字報自稱是「最最忠實」於毛的紅衛兵,「最忠實地」執行「最高指示」,將做「敢想、敢說、敢做、敢闖、敢革命」的造反派:
「我們就是要把火藥味搞得濃濃的。爆破筒、手榴彈一起投過去,來一場大搏鬥、大廝殺。什麼『人情』呀,什麼『全面』呀,都滾一邊去!」
毛寫大字報 炮打劉少奇
8月1日函傳開後,毛於8月5日寫〈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把北大聶元梓等七人大字報(已在6月1日廣播)稱為「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
它的「政治要害」處,是稱中共中央和地方領導層有人「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實行資產階級專政」。他「炮打」的「司令部」,實指劉少奇「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司令部」。
8月1日函和8月5日的大字報,是紅衛兵運動熱起來並走向暴力化的政治催化劑。
各地大中學生紛紛「響應號召」組織紅衛兵,小學的少年兒童則組織紅小兵。
他們出版紅衛兵報紙,宣傳「造反有理」;又以「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之名「殺向社會」,到處抄家和揪鬥所謂牛鬼蛇神、走資派,形成「全面造反」的紅衛兵運動。這就是8月1日函的社會效應。
818大檢閱 殺向全社會
第二個拐點818大檢閱,與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息息相關。
毛迫使與會者通過關於文革的決定(俗稱十六條),文件由包括毛妻江青的中央文革小組起草,毛審核拍板,是家長意志產物。文件把整黨內走資派定為文革的重點。
會議期間,毛改組中央政治局和常委會,常委由7人增至11人,劉少奇降至排名第八的常委,原排名第六的常委林彪上升為第二位,僅次於毛成為副統帥。高層的權力再分配、中央文革小組實際取代原來的政治局和書記處,是毛清除劉少奇、彭真勢力的重要訊號,毛聯合林彪控制了全局。鬥爭劉少奇的初勝,使毛有檢閱紅衛兵、鼓動全面批鬥走資派的亢奮。
8月18日,毛在天安門檢閱紅衛兵和其他造反組織,以鼓動他們「橫掃牛鬼蛇神」。九月,他指令外地紅衛兵到北京參觀文革、北京紅衛兵到外地「傳經」,形成「大串連」活動。
從818大檢閱到11月中旬,毛接見紅衛兵八次,「朝聖」者超過1,100萬。
文革野蠻化 焚書坑黑五
大檢閱後,紅衛兵和工人造反派、機關造反派全面「殺向社會」的「造反特色」是:揪鬥走資派、牛鬼蛇神的暴力化,「破四舊」的野蠻化。暴力化和野蠻化可用打、砸、搶、燒、殺概括:打人,砸四舊、文物,搶掠、侵佔被抄家者的財物,燒(焚)書,殺(坑)人,特別是殺害黑五類(地、富、反、壞、右)。
胡溫新政期間(2003.3—2013.3)的官方出版物如《毛澤東傳》,相對較能面對文革的紅潮左禍,提到紅衛兵「政治上很幼稚,處於狂熱狀態,……無政府主義思潮在他們中間迅速氾濫起來,做出許多荒唐的舉動。有些人更在『革命造反』的旗號下為所欲為,造成駭人惡果……普遍地發生強迫抄家和侮辱人格、打人等……野蠻行為……一些被任意指責為黑五類的人員被打致死,更多的被強行遣送回鄉。」
再如《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評說紅衛兵「簡單、粗暴、蠻橫的行動」和「大串連」,「使個人崇拜、懷疑一切、炮打一切的極左思潮,在全國迅速擴散開來」。
註1,毛澤東年譜(1949—1976),頁589。
本文原題〈紅衛兵50周年 幽魂仍然遊蕩〉,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附表後授權本網發表。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