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Design for Change logo。
上星期談到我的夢想校園教育理念和印度河濱小學相近,故此後者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未來夢校的強心針。除此之外,由河濱小學校長 Kiran Bir Sethi 發起的兒童創意行動計劃 design for change(DFC),也將會成為夢校每個學生每學期都要做的小組大 Project。
Design for change: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Design for change 是全球最大的孩童創意行動,它鼓勵孩子以「感受—想象—行動—分享」這四個簡單步骤,用創意解决社區問題,用行動把想法變成現實,既能提升自信心與行動力,也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個行動不但在印度發展到3萬所小學加入,在全球也有超過40個國家的2,500萬孩子參與。
到底這個吸引全球這麼多孩子的行動計劃是怎樣做的呢?在一本由中國孩童創意行動協會出版的書中,對如何帶領孩子進行這個行動的四個步驟有舉例說明,我在此為讀者們簡要地轉述一下,讓大家對 DFC 有更多的了解。
感受:
讓學生訪問調查某一區居民,感受該區以及居民們對該區的感覺和意見、該區有什麼好或不好的地方、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回到教室後,每個學生須報告他們所收集的問題,說出他最想解決的問題,並解釋原因。然後,各組組員一起投票,決定該組希望要解決哪個問題。
想像:
結合不同組員的興趣、特長、資源,想像各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解決方法盡可能不花金錢,如果需要物資、金錢、人手,就要再想方法籌募。
行動:
接照之前的計劃行動。執行行動的時間由一星期到半學期不等,就算計劃已經完成,學生也可以自由選擇讓持續進行。
分享:
行動結束後,學生向老師、同學分享整個行動的構思、經過、成果、感受。將每個小組的行動故事寫成文集報告,讓更多人知道。事實上,未必每個行動都會成功,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失敗了可以學得更多。學生可再次重覆那四個步驟,重新感受問題何在,想像新的解決方法,執行新的行動、新的分享。
非一般的專題研習
DFC 和香港學校一直在做的專題研習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後者雖然也強調思考問題和小組合作,但目的還是為了考試評分,所以學生只需在腦中想想問題,在網上搜搜資料,去實地拍拍照片就可以完成。整個研習對社會現狀現實生活可以毫無影響。只停留於資料搜集和文章寫作的知識層面,學生就算完成專題研習,也得不到真實體驗。完成報告後交給老師評分,一切也就結束了,那個議題和他們也再無任何關係了。
而 DFC 在學習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還必須以真正的行動去解決大大小小的社會實際問題,即使行動有可能失敗,但學生得着的深度和廣度,卻非目前的專題研習可比。
DFC 完全體現了夢校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故此將來夢校也會以此代替專題研習,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都必須參與其中,學在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