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寧曉松
和眾多從美國回香港居住的「小海歸」一樣,我們七歲的兒子冬冬進入了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chool(Hong Kong))。
說起來這個決定有些草率,我們並不太了解這所學校的教學風格,只知道這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在香港設立的學校,教學大綱、考試要求、升學體系都與新加坡國內保持一致,在香港頗有口碑。我們猜測孩子在美國呆的時間長了,對香港本地傳統學校的模式不太適應,因此希望孩子進入國際學校後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
看見成績單手足無措
待到一個學期即將結束,下午四點整,我和先生按照約定時間,準時來到教室,參加學期末家長會。教室裏安靜整潔,不再有平日孩子們的喧鬧;教室外,家長們安靜有序地在座位上輪候。三位主要任課老師一字排開,面帶微笑地迎接家長。桌子上,擺着冬冬的成績報告單。
「這是年級的最高分,這是年級的最低分,這是平均分。還有,您孩子的分數。」班主任何老師先遞上了一張鋪滿數字的小字條。還沒來得及禮貌的寒暄,我的大腦馬上進入了數學運算狀態,並快速判斷出自己兒子的成績排名。
和老師的會面,也就短短15分鐘時間。可從教室出來,我們夫妻倆的額頭上滲出了汗水。這個場景,對新加坡的學生和家長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剛從美國回來不久的我們,還是有點措手不及。
從學校拿來的成績排名觸動了我們內心的緊張情緒。我沒有想到,一間國際學校,也有考試成績排名,這種無形的激烈競爭,和傳統的本地學校,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不太了解新加坡教育的人來說,僅僅憑國際學校這幾個字涵蓋其教育理念,顯然是過於簡單了。談到新加坡的成功教育,我們不得不從 PISA 入手。
PISA全稱是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由總部設在巴黎的世界經合組織(OECD)管理。這個項目通過測試和比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周歲學生在語言、數學和科學等方面的水平,反映出不同國家的學生在未來生活中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同時也體現了不同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參與程度。該項目每三年實施一次,目前上海排名 PISA 首位。
根據 OECD 所提供的最新一年,即2009年的報告顯示,新加坡學生的閲讀、數學及科學三項測試成績分別是第三名、第二名和第三名。而為了達成理想的學業成績,新加坡學生大都無可避免地要以犧牲個人自由為代價,他們很小就和父母一起開始面對競爭。
同學和父母們太超前了
「我已經給兒子報了五個培訓班,儘管他才兩歲半。」當我聽到班主任何老師這句話時,不禁嚇了一跳。「沒有辦法啊,我知道自己班上頭幾名的學生,都是這樣花錢花力氣拼出來的。正是因為我太了解這些,才不得不這樣做。」何老師也是一臉無奈。
再一次面對冬冬的成績單,我和孩子他爸似乎也明白了許多。我們的孩子是正常的,是聰慧的。而那一連串令人嘆氣的全年級排名,只能說明別人的孩子太超前了,那些孩子的父母們太超前了。
自從那次家長會以後,冬冬放學以後出現在小區遊樂場的次數明顯減少了。為了讓兒子的學習成績在班上達到「說得過去」的水平,冬冬放學後,也參加了數學和英文補習班,中文則由我自己代勞,在家做額外的補充練習。至於學校的游泳課,也要額外「加餐」,因為上學期,冬冬的游泳課只得了一個 C,這個成績,好像讓冬冬對自己的運動能力也產生了懷疑。
補習、補習。這是香港本地學校的學生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內容。從幼兒園到高中,無一例外。而令我們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孩子身在國際學校,竟然也必須加入這個隊伍。不得不承認,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所國際學校,或者說,重新認識它所代表的新加坡風格的現代基礎教育。
新加坡風格的現代基礎教育
大多數的家長們認為,國際學校教學環境輕鬆,沒有考試和排名的競爭壓力,家長和學生都不會太辛苦。其實不然,同為國際學校,有的是自由開放,有的則是傳統嚴謹。
在香港的國際學校中,英式的英基學校(English Schools Foundation),美式的香港國際學校(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和加拿大國際學校(Cana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是典型的西式風格。而德國瑞士學校(German Swiss International School)和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則是傳統嚴謹型。
以新加坡的本地小學為例,學制六年,前四年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母語(如中文)、數學和科學是主要學科。四年級開始,以學科(如中文和數學)為基礎分班,即中文快班或數學快班。而數學和科學則是貫穿小學和中學的核心課程。小學畢業時,所有學生參加畢業考試,並根據考試成績入讀不同程度的中學。可以說,考試分數基本上是家長和學生的主導。
隨手拿起一本新加坡小學數學課本,你會發現書本的內容,甚至書本的厚度,和其它的普通數學課本並無大的區別。雖然新加坡教師所用的數學材料並不多,但是卻很深,很靈活。單看新加坡小學六年級數學考試,其難度大約超出大部分美國學校兩年。
新加坡人怕輸 也不能輸
有考試就有競爭,有排名就有壓力,在這樣的教學環境裏,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自然普遍出眾。「我的女兒從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小學畢業後,能順利地進入另一家知名的國際學校漢基國際學校(Chinese International School)讀中學,靠的就是紮實的基礎功。會考試,答題能力強,還是很實用的。」楠楠媽很慶幸,幾年前為自己的女兒做了正確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中學要轉走,「還是壓力太大了。」楠楠媽說,「都說新加坡人怕輸,也不能輸。我們香港人也差不多。在這樣的競爭氣氛下,我不知道大人、孩子能撐多久。」
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憑藉其基礎紮實的精英教育,已日益成為香港精英階層的新寵。其昂貴的學費,也非一般工薪家庭所能承受。新加坡人的子女,理所當然地有優先權進入該校,大約佔學生總數的三分一左右,並享受新加坡政府的學費補貼。其餘的三分二學額,則由本地香港人和大陸在港人士(尤其是從歐美派駐到香港的海歸人士)角逐。
「除非你的孩子特別優秀,不然很難跨進這個學校的門檻。即使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也不敢有絲毫鬆懈。很多全職工作的媽媽不得不辭去工作,或半職在家。」楠楠媽感嘆道。
凱文是冬冬在樓下遊樂場認識的玩伴,也是說普通話的小海歸。他就讀於加拿大國際學校,沒有什麼考試和壓力,所以他總有很多時間在遊樂場裏轉悠,日子久了,身邊便有了一群忠實的小哥們。
大概從他上五年級開始,我很少在外面見到他。一天,碰巧遇見了凱文的媽媽,說起自己的兒子時,凱文媽搖着頭說:「不能再這麼玩兒下去了。孩子在學校是輕鬆,但是基礎明顯不行。尤其是想進其他的中學,還是要考試看分數的。我和孩子他爸,每天輪流給他補習數學和中文,兒子也不聽我們的。知道是這樣,就該早點送他去課外補習班。」
當「放養」遇上「十項全能」
我和冬冬爸一直認為,兒子進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是個誤會。和其他入校前就已經「十項全能」的孩子們不同,冬冬在美國一直處於「放養」狀態。入學後的一段時間,他無法在自己的同伴中找到自信,感覺似乎像醜小鴨那樣與眾不同。作為他的父母,我和冬冬爸也承受了不少壓力。這種狀況的持續,讓我的情緒有些焦慮,或者說抑鬱。無可避免地,冬冬受到了影響,我的家庭也受到了影響。
如今,冬冬已經九歲了,是四年級的學生。從對學校的一無所知,到重新了解,重新適應,我們全家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個中的滋味,似乎難以表述。「按冬冬的情況,成績能上升到中等,已經不容易了。」班主任何老師說,「一個班20多個孩子,個個都很出色。要想進入前幾名,付出也是超乎想像的。」
「冬冬已經很優秀了,我們不需要他是前幾名,我們需要他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我先生毫不猶豫地對何老師說。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和先生商量,要麼轉學,要麼考慮再搬家回美國,讓冬冬在美國讀書。然而,一次與美國華人朋友的通話,又讓我們重新陷入思考。
在美華人小孩也備戰
和冬冬一樣年紀的曉麗出生在美國,並隨父母在美國居住。我在電話中對曉麗媽抱怨孩子在香港面臨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並向她打聽曉麗學校的情況,表示有意送冬冬回美國讀書。
令我意外的是,在美國的曉麗,每天也忙得團團轉。下午三時放學以後,除去學校的課外活動,曉麗要上中文、數學、鋼琴、游泳等課外班,周末還有舞蹈和繪畫等。生活內容與冬冬沒有太大的區別。
「女兒學校沒有考試,更沒有排名。每天就是玩兒,閒得讓我們發慌。如果沒有額外的補習,我們擔心,女兒在學業上和別的華人小孩差距愈來愈大。」曉麗媽說,「從國內來美國讀書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中文不用說了,英文也都不錯。相比之下,我們落後了一大截。」
和曉麗一樣,美國當地的很多華人孩子也早早地進入了備戰狀態。課後補習中文、數學,參加各類才藝班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以我們購買了學區房的西雅圖市為例,凡是當地好的中、小學學區住宅,都有不少中國人的身影。在加州的一些排名最好的學校裏,滿眼都是黑頭髮黃皮膚講英文的小孩子,有時候都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在亞洲還是在美國。
此刻,擺在我們面前的,彷彿就是兩盤菜:一盤中餐,一盤西餐。我們必須選擇。
答案也似乎毫無懸念:中餐與西餐,沒有哪一個更好,只有哪一個更合自己的胃口。
「虎媽」引發激烈討論
記得美國「虎媽」蔡美兒的出現,曾引發了關於教育模式的激烈討論。作為一個華裔背景的美國人,蔡美兒為自己的女兒們選擇了嚴格保守的中式教育。她對女兒近乎瘋狂的苛刻管教,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評。
其實,蔡美兒所做的,和中國很多父母親一樣,就是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開始幫他們準備能適應未來生活挑戰的技能。她希望通過這種傳統的中國教育方式,讓女兒們獲得一種自信的力量。她既有讓人遙不可及的收穫,也有撕心裂肺的遺憾。但她選擇了這條路,更堅持了這條路。
經過一番思考,我們決定,讓冬冬繼續留在原來的學校。
我們也希望能像大多數西方父母一樣,不必過分關注考試成績,尊重孩子個性的自由發展,並力求給他們提供自然寬鬆的成長環境。但是,我們也終於明白,我們終究做不到聽任孩子自由發展,而完全不在意他們的學習成績。從小到大,我們一路走來,有困惑,有失落,也有收穫。很多東西,已無法改變,因為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血脈。
圖片: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留學媽媽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