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投資?

有一些人,覺得投資是聽明牌搶短線,翻雙倍五倍以上的報酬,或是利用別人的不幸賺取不義之財。其實這是投機,不是投資;也有些人,覺得投資不事生產,每天買低賣高賺價差,對社會沒有貢獻。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解,沒有創投的天使投資人,又怎麼會有今日這樣規模的 Facebook。
 
和朋友聊天,朋友總覺得我閒不下來,一下子關心亞洲的經濟,注意英國脫歐的影響,又要追蹤美洲的經濟數據。朋友不明白我為什麼要投資,把自己弄得這麼累?這個朋友在金融業工作,上班地點在中環,安安穩穩地做了快十年,有份很不錯的人工,租得起港島一個三房有海景的房子,衣食無缺,平日工作算是忙碌,但是假日不上班,出去看個電影,吃個飲茶,日子過得仍是悠閒,也難怪他覺得我自找「苦」吃。
 
聽到這樣的說法,我點頭微笑,心裡苦笑,也許是在金融業上班,平日已經壓力太大,所以對投資有些迷思。
 
首先,投資從來都不應該是一件苦差事。關心全球的經濟對我來說就像吃飯一樣地自然,身處一個地方,透過閱讀其他國家的新聞,了解到世界的變化,就像是吃了全世界的佳餚,開心品味都來不及,何苦之有。這些全球經濟新聞讓我和世界連接了起來,不出國就可以掌握全球的脈動,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人們對於投資這兩個字,常常有一些誤解。

 

投資不是小聰明

 
有一些人,覺得投資是聽明牌搶短線,翻雙倍五倍以上的報酬,或是利用別人的不幸賺取不義之財。其實這是投機,不是投資;也有些人,覺得投資不事生產,每天買低賣高賺價差,對社會沒有貢獻。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解,沒有創投的天使投資人,又怎麼會有今日這樣規模的 Facebook;還有一些人,聽到投資就覺得是詐騙,覺得錢放在銀行最穩當。殊不知,近幾年來全球量化寬鬆,錢放在銀行連1% 的利息都沒有,辛辛苦苦存攢下來的存款就這麼被通貨膨脹稀釋掉。這些對於投資的種種解讀,有些是受到上一代言教的影響,或著是自身過去不好的經驗累積而來,對於投資產生恐懼進而遠之。
 
其實,投資其實並不可怕、更不罪惡,它融入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幫助我們擁有一顆更開放的心,過更好的生活。如果你注重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及營養,你的身體就會健康,看起來就會愈來愈年輕;如果你每天都吃漢堡薯條,經年累月,好身材就會離你愈來愈遠,身體各項指數也會慢慢開始出現問題。投資也是一樣,你關心你的資產,做好規劃,生活的安全網就愈來愈堅固,人生也會走向自由;如果你不在乎或是排斥投資,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要跟上通貨膨脹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很多事情,一開始做,都是不容易。一個 baby 開始學習刷牙,都是一個挑戰,但是當他每天練習,養成習慣,這件事情就不再困難。
 
一個積極進取,規劃得宜的投資,可以讓我們的資產增加,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自由。所謂的自由,不是說大家都不工作,每日 hea,而是可以放心地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被財務的壓力束縛。我的一位70後朋友,在30歲之前,非常認真地工作,他賺的錢,努力地存下來,跟銀行貸款拿去買套房,出租當起房東。今年他35歲,有三間套房在收租,他的租金收入除了足夠支付他每個月的生活花費,還有多餘的錢可以讓他追求夢想。三個月前,他從公司離職了,開始學習室內設計,打算一圓他從小想當設計師的夢,著手設計自己的房子。他的朋友們多半已經結婚,有些剛生了小孩,對於他在35歲辭職,都感到不可思議,認為他頭腦壞了,怎麼會放棄一個穩定的鐵飯碗。但是聽到他的分享跟計畫之後,又著實羨慕不已,多數的人在這個年紀都背負著養家養小孩的重責大任,如果不是有良好的規劃,有幾個人能像他一樣追尋夢想呢。當然我不是叫大家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貸款,而是適度的投資,讓自己可以選擇想過的生活。
 
有人說,我的人生沒有什麼遠大的夢想,就是腳踏實地,開個店舖做個小生意。這種人乍聽之下似乎不需要做投資,但是其實他們是最需要防禦型投資的一群。防禦型的投資是一份讓這一個小生意可以穩當地做下去的計畫。還記得一年多前的新聞嗎?香港西環的地鐵通車,西營盤的老店舖租金飆漲,開了30年的涼茶店,在短短的五年內,因為房租一倍又一倍地漲上去,不得已搬了三次店。更有其他的老店,因為負擔不了漲價幾倍的房租,而被迫遷出西環。老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酒店、新建案和商業大廈,或許是城市發展不得不面對的改變。但是如果在地區發展起來之前,想辦法買下了一間小小的店面,如今就保有了留在當地的權利。
 
投資並不限於金融商品,而是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地方。我做過最好的投資,不是股票,也不是地產,而是投資了自己幾年的時間去海外受教育。接觸了不同的人,激盪出多元的想法,才明白到世界之大以及人生道路的寬廣。另外一個我很得意的投資則是健康,每天投資一些心思在食材的選擇上,再投資一點時間在運動上,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心情也跟著愈來愈年輕開朗。只要是對生活有加分的東西,都算是一種投資。這樣子的詮釋,投資是不是親人多了。
 
你的人生開始接觸投資了嗎?現在起步,永遠都不晚。
 
(封面圖片:Pixabay)

愛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