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是香港人,他絕對是香港的一部分。由幾個月大到18歲,他在香港長大、讀書、拍戲、學功夫、學跳舞。後來30歲時返港發展,在香港登上他電影事業的高峰,毫無疑問,香港造就了李小龍。
但他在美國出生,18至30歲在彼邦生活,完成中學學業、入大學、設館授徒、結婚、生兒育女、進入荷李活影圈,藉此讓他有條件返港拍功夫電影,這亦是李小龍的一部分。
李小龍生性好動,喜歡打架,年少氣盛時便來者不拒,跟葉問學詠春、跟聖芳濟德裔老師學西洋拳、跟邵漢生學北派武術。到了美國後便更上一層樓,挑戰者牛高馬大、年輕力壯,當地臥虎藏龍,東西方武術高人遍地,李小龍的武藝,便是在這實戰環境中一拳一腳打出來的,是百分百的真功夫。
李小龍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演員,6、7歲便正式開始在電影中演出,一直演到18歲,然後25歲入荷李活打滾、30歲返港發展、到逝世前仍在拍戲,他一生都與演戲有不解之緣,當係好戲之人。戲中的李小龍,一個打十個、大鬧日本道場、大戰羅馬鬥獸場、龍爭虎鬥,是虛擬的、編排過的打、是假的。但李小龍不是一個簡單的電影人或武者,他的真正成就,便正正是利用假的李小龍,去造就真的李小龍!他單憑幾齣武打電影,不用艱辛的組織或整合各家各派,便將中國武術功夫的地位,在國際上提升到日韓武術的認受水平,令 “kung fu” 成為可在英文字典中查得到的詞語。
有關李小龍的書,現已出版了超過200種,中英文各半,當中約七成是傳記類、三成武藝類,但有學術/資料價值的實不超過20本,而在這20本書中,亦瑕疵頗多。例如他遺孀蓮達的兩本大作,其中避諱、美化之言甚多,亦由於她與李小龍相處時間的局限性,她對李在香港的童年成長、或對武術的論述便錯漏百出,而李小龍其他親友寫的書,亦有同樣的缺點。
有關李小龍生平的影視作品,現已發行了20多種(網上短片、他自己有份演出的和「龍商品化」影視除外),當中13部屬紀錄片,7部屬戲劇片/電視劇,亦是中英文各半。此類影音作品,部分是有李小龍至親授權或直接參與的,部分是曾與李小龍共事過的公司製作的,如嘉禾和華納,大多亦有他親友書作的同樣缺點。戲劇作品,顧名思義是有戲劇加工和演譯,好壞見仁見智,以筆者粗略觀察,沙石和虛構成分頗多,對認識真正的李小龍,實幫助不大。
一般西人作者/編劇對李小龍的香港、華人、武術、文化等背景的描繪,多是膚淺/臉譜式的。而眾多中文作者/編劇寫美國或荷李活時,便有如「大鄉里出城」,大陸作者寫李小龍年代的香港,更似「四傻遊太空」!改革開放前的大陸,閱讀有關李小龍文字已非易事,寫便更不可能,影音更屬天方夜譚,內地的李小龍書,要到2000年後才較大量出版,質量仍強差人意。大陸央視2008年出品的《李小龍傳奇》大型電視連續劇,其戲劇加工的程度,實令人「嘆為觀止」。而港府沙田文化博物館的李小龍專題大型展覽,展期為2013至2018年,展品中有六、七成是由李香凝(李小龍女兒)提供,並由她的李小龍基金會聯合籌劃,此展覽實難提供一個較全面和中肯的介紹。
此年譜是筆者多年來在香港發表過文章的修編版,縱使文獻參考的功夫做足,但亦難免掛一漏萬,相信仍有不少一手資料尚待披露,歡迎讀者多多賜教。
童年故事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李小龍是個功夫電影巨星中的巨星,其實,他少年時便已是個不折不扣的童星,由6、7歲開始至18歲,便曾參演過共20多部電影。他當年亦算是半個問題少年,家境富裕而又少年得志,加上好動和好勝,便經常因打架招惹是非,而他的童星生涯,毫無疑問對他的學業是有負面影響的。
1940年11月27日
李小龍在美國三藩市華埠東華醫院(位於 Jackson Street)出生,真名李振藩(取威振三藩市之意)、族名源鑫、讀小學時書名元鑒、乳名細鳳(廣東人迷信為男嬰取女名避凶),英文名 Bruce Lee 是東華醫院接生醫生(Dr. Mary Glover)提議的。「李小龍」之名,是後來8、 9歲時才改的藝名。
父親李海泉,原籍廣東順德,是港穗粤劇界的「四大名丑」之一,當時正攜眷在美國帶團巡迴演出。母親何愛瑜,原名何柏蓉,有歐裔血統,是香港名門望族何甘棠的女兒、何東爵士的親侄女。建築宏偉的「甘棠第」(即現時港島半山的孫中山紀念館),便原是何家的私邸。
1941年春夏間
李海泉結束在美國近兩年的演出工作,攜同幾個月大的李振藩舉家返港。在未返港之前,經李振藩的契爺、舊金山僑領劉義南的協助下,取得美國出世紙和其他有關文件。就在李振藩出生前一個半月(1940年10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FDR)剛剛簽署了新的公民法(Nationality Act of 1940),讓任何自此在美國出生的人包括李振藩,都自動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在返港前一、兩個月間,在一齣美國華人製作的粵語電影《金門女》中,李振藩被用作片中的嬰兒活道具,該片由美國土生土長、全球首位華人女導演伍錦霞(Esther Eng,1914-1970)執導、名電影人關文清(1894-1995)編劇和省港名演員曹綺文(曹達華胞姊,1918-1948)合演,伍關曹三人皆是廣東四邑人。
1941年12月8日(1歲)
日本侵略香港,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期。香港藝人到海外登台演出(俗稱「走埠」),特別是去美加演粵劇的,是一條可觀的財路,當年肯去金山「走埠」的大老倌不多,所以例必場場爆滿,且是賺當年有四至六倍購買力的美金。李海泉經常到美加走埠,在東西兩岸都有多個落腳點,且有很深和廣的人脈網絡。當時已是「七七蘆溝橋事變」之後幾年,日軍南下華南和香港指日可待,不少藝人都跑到美加暫避。李海泉一家人在美國待了近兩年,難免有點思鄉病,於是碰碰運氣返港,結果被困。
1947年9月(6歲)
和平後兩年入讀德信學校(小學),該校只隔李家(彌敦道218號二樓、佐敦道與德成街中間)兩個街口,戰時停課,是年才復校。香港淪陷時,由於日軍需要營造歌舞昇平的假象,娛樂演出照常,知名藝人遂受到一定程度的善待,而李海泉更冒着頗大的投資風險,在日據期間趁低購入一批樓宇物業。戰後民眾對娛樂需求甚殷,李海泉作為一個極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便成為粵劇和新興電影業的搶手貨,加上「走埠」的收入和何愛瑜外家的家勢,李振藩的童年,實是在一個相當富裕的家庭環境中渡過的。李家所在的尖沙咀區,是當年九龍有名的高尚往宅區,李海泉的眾多同行名藝人如梁醒波等,亦是住在附近。
1948年(7歲)
11月24日,粤語片《富貴浮雲》公映(羅品超、李海泉、半日安、伊秋水主演、李振藩可能用「小李海泉」藝名參演;俞亮導演,秦劍編劇)。這是李振藩首次正式參演,電影拍攝可能在兩年前(1946)已開始。
12月16日,弟李振輝出生,亦是李海泉夫婦的么兒、李振藩的唯一弟弟。李家五兄弟姊妹,日後全都去了美國讀書或定居,他們是屬於戰後嬰兒潮族群出國留學的首一、二批,而李振藩在美國出生,或許是李氏夫婦有意無意的安排,是當年香港人典型的保險考慮。
1949年(8歲)
5月6日,粤語片《夢裡西施》公映(廖俠懷、羅麗娟主演,李振藩用「小李海泉」藝名參演)。
是年1月10日,中共在國共內戰中具決定性的淮海/徐蚌戰役大勝,4月23日南京失守,一個月後上海淪陷/解放。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後廣州解放,再3日後廈門解放。12月10日蔣介石隨國府正式遷台,大量內地難民/移民湧到香港,人口倍數急升,給香港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治安、民生、教育和住屋,但亦同時帶來了大批國內的資金、工商業技能和廉價勞動力,以及為文化和演藝界注入新血。一大批宗教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國基督/天主教人士,如李日後讀中學的聖芳濟書院修士們,亦開始在香港重建他們的傳道和教學基地。
是年10月,兩集關德興的《黃飛鴻傳》首映(又名《鞭風滅燭》和《火燒霸王莊》;關德興、曹達華、石堅等主演;胡鵬導演、吳一嘯編劇),自此至1959年李小龍赴美前,共有59齣關德興黃飛鴻武打片在港上映,平均每年六齣,可見此類電影和主角人物(清末民初華南民間英雄如黃飛鴻等)的受歡迎程度。而李的堂姐夫、名喜劇演員俞明(李秋鑽丈夫、李振藩處女電影《富貴浮雲》導演俞亮的弟弟),便曾在首齣和其後多齣黃飛鴻電影中演出,他亦不斷出現在多幀與李小龍和家人的合照中,相信俞明與李家關係不俗。俞明日後亦是無視電視《歡樂今宵》節目的藝員之一,李小龍便經常上該節目做宣傳。
1950年(9歲)
5月31日,粤語片《細路祥》公映(伊秋水、馮峰、李海泉主演,細路祥一角由李小龍飾演),馮峰兼任導演(他的女兒便是當年紅極一時、有「香港莎莉譚寶」之稱的童星馮寶寶)。有說此片在1948年已開始拍攝,改編自袁步雲的同名漫畫(袁氏亦有參演,扮演戲中李海泉的兒子),而李小龍的藝名便是由袁氏提議的,而有些宣傳海報或廣告,或會用「李龍」為名。
6月23日,粤語片《凌霄孤雁》公映(白燕、張活游主演、李小龍參演;吳回導演)。
9月,入讀當時位於何文田巴富街臨時校舍的喇沙小學。
1951年(10歲)
4月12日,粤語片《人之初》公映(白燕、吳楚帆主演、李小龍參演;秦劍導演)。
1953年(12歲)
本年內共有五部李小龍參演的粤語片公映,分別是《苦海明燈》(4月30日)、《慈母淚》(6月28日)、《父之過》(9月27日)、《千萬人家》(10月8日)和《危樓春曉》(11月27日),主要演員包括白燕、紅線女、紫羅蘭、容小意、黃曼梨、吳楚帆、張活游、張瑛、黃楚山和蔣桂林等,導演包括秦劍、李鐵和珠璣等。
圖片:作者提供
真假李小龍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