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金牌至上 贏回體育初衷

金牌至上是時候謝幕了。首要之責,還是應該尊重體育規律,啟動體育改革。倘若管理部門以金牌或奧運為幌子,一味戀棧護權,就只能成為體育發展的絆腳石。

生產金牌機制

 
里約熱內盧奧運會賽事正酣。當只獲得銅牌的傅園慧因自稱用了「洪荒之力」而被紛紛點贊,當被寄予厚望的寧澤濤並未因成績不佳而在鏡頭前致歉,我們看到了,他們對競賽和金牌的理解和表達已經大不同於前人。公眾亦樂於接受這種變化。過去那套片面強調螺絲釘角色的說教和賦予體育過多功能的說法,越來越不合時宜。體育界「金牌至上」的基礎正在消解。
 

運動員為社會服務

 
金牌至上,亦即依靠舉國體制的支撐,一切向金牌看齊,不惜為了金牌犧牲部分群體或個體的利益。它沿用的是計劃體制下的動員與分配模式,受行政意志主宰,常常忽視體育規律。一枚小小的金牌承載了過於沉重的負荷。 1984年,跳高名將朱建華因未拿到奧運金牌,家中被砸玻璃、扔垃圾,家人遭辱罵;1988年,「體操王子」李寧遭遇「漢城劫」,歸國後除了各界冷落,甚至收到郵寄的刀片,奉勸他「割脈自殺」。 「中國奧運第一金」獲得者許海峰一語道破:「拿金牌是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
 

從政治樣板到偶像

 
時過境遷,金牌至上的公眾基礎先於金牌至上的生產機制消失了。不是公眾不再看重金牌,而是金牌之於公眾的內涵和意義已然改變。摒棄金牌至上,不是輕視甚至放棄競技,而是讓體育回歸本位。本屆奧運會發生的一切昭示,時代的確已經變了。運動員不再是全民榜樣和民族力量的符號。郎平仍是里約奧運中國女排的主心骨,依然會贏得陣陣表達敬意的掌聲,同時,我們也聽到了對各國優秀選手的尖叫喝彩。悄無聲息,奧運英雄們實現了從政治樣板到青春偶像的蛻變,似乎他們也更享受這一新身份。
 

改革中國體育

 
決策層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體育新格局,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適應新潮流。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微觀事務管理。 《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同樣朝此方向邁進。 《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則提出「基本形成現代體育治理體系」。
 
然而,任何改革都是對現存體制的一次換血,要觸動靈魂,更要觸碰奶酪,自然也會碰到釘子,體育也不例外。體育改革呼喊已有多年,卻沒有實質性進展。世紀之交便列入國務院機構改革任務的體育行政改革受阻,「管辦不分、政事一體、政會一家、體育社會組織空殼化、體育政府直接參與市場運行、體育資源的政府壟斷」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甚至還得到頑強的辯護。
 

淪為政治工具

 
無法跟上改革的步伐,將來必然面對來自各方不斷的挑戰,衝突與矛盾已經持續升級。比如,足協、籃協作為管理單位,越來越成為眾多爭議的焦點,蓋因這本身便是典型的錯位。知名球員因代言引發的紛爭越來越多,核心仍在於現有體系未能理順運動員與各項目單位的利益關係。而更早為了爭一個奧運名額,各省明爭暗鬥,公平的體育墮落為奔走權門的爭寵獻媚。 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黨組在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中自我剖析,金牌至上的政績觀導致的種種問題表現在賽場上,但根源在人,在於少數領導幹部,並稱「面對金牌帶來的政治榮譽、經濟利益,少數領導幹部出現了完全錯誤的政績觀」。
 

管理部門戀棧護權

 
更重要的是,舉國體制下的金牌至上,極易淪為個人或者單位攫取自身利益的擋箭牌。財務不透明,外界很難看到,更不必說監督以金牌的名義砸下的公帑到底是如何使用的。尤其是在管辦不分的體制下,商業化不斷推進,口含天憲的管理機構,豈能禁得住從中自肥的衝動?反腐風暴中落馬的多位體育高官已給出答案。
 
金牌至上是時候謝幕了。首要之責,還是應該尊重體育規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務院確定的精神,啟動體育改革。倘若管理部門以金牌或奧運為幌子,一味戀棧護權,就只能成為體育發展的絆腳石。
 
隨着改革的落實和時代的發展,體育服務部門要徹底轉變職能。今後,要為職業化創造條件而非任意干涉,注重保障俱樂部和運動員權益,以商業化為推動力帶動體育產業發展,破除行業壁壘、掃清政策障礙,是培育體育市場不容迴避的課題。在放棄金牌至上的基礎上,要大力提供市場需要的服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競技體育對大眾體育的指引,紮實大眾的體育基礎,不斷推動中國體育由大國邁向強國。
 

借鏡外國經驗

 
國外體育經驗可作鏡鑑。作為當今世界公認的頭號體育強國,美國並沒有一個垂直的全面負責體育協調工作的政府機構,而是依靠約300多個全國性非政府體育組織。日韓發展路徑、文化傳統與中國類似,無論是體育社團作用,還是管理科學化以及大眾體育的引導,足資中國同行學習,其處於與中國當今發展水平時的經驗尤為可貴。
 

贏回體育初衷

 
在里約賽場上,中國健兒仍在拼搏,很可能還會產生生動事例,觸動體育界內外對改革的思考。倘若本屆奧運會真能成為中國體育改革的催化劑,它必將以超越金牌的風采載入史冊。改革後的中國體育卸去的只是枷鎖,贏得的將是體育的本真。
 
原刊登於《財新周刊》,獲作者授權刊登。
 
(封面圖片:flickr 作者:Jarod Kay)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