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行賞借與國勢沉淪

道光22年(1842)8月29日,在停泊於長江的英艦皋華麗上,中英兩國代表簽訂了《南京條約》,以國際法的形式確認了香港的「暫行賞借」。事後英方的感歎是「中國皇帝高於一切的統治,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從乾隆、嘉慶到道光三朝,只不過短短半個世紀,不但康乾盛世不續,天朝上國更是從傲睨一世到割地求和,這其中沒有世事的偶然,只有歷史的必然。
大清盛世在1792年達至頂峰。在乾隆退位前三年,王朝百餘年來的開疆拓土,最終以平定西藏廓爾喀及尼泊爾畫上圓滿符號。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和國泰民安,人口由清初順治年間的6000萬,猛增到3億以上。工業生產佔到全世界的32%(全歐洲佔23%),GDP 在世界份額中佔到近三分之一,帝國國庫存銀曾高達7500萬兩。周邊國家皆被納入上國的朝貢體系,萬里之外的英吉利亦派出馬嘎爾尼使團,給萬國來朝的天朝畫面添上了濃墨重彩。
 
道光22年(1842)8月29日,在停泊於長江的英艦皋華麗上,中英兩國代表簽訂了《南京條約》,以國際法的形式確認了香港的「暫行賞借」。事後英方的感歎是「中國皇帝高於一切的統治,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從乾隆、嘉慶到道光三朝,只不過短短半個世紀,不但康乾盛世不續,天朝上國更是從傲睨一世到割地求和,這其中沒有世事的偶然,只有歷史的必然。失民心者失天下,日益走向獨裁墳墓的專制下,吏治腐敗,士人苟且,民變迭起,國勢沉淪,面對3000年未遇之大變局,道光帝希冀以寡人的抗爭對應,勢難挽狂瀾於既倒,只能是回天無力,永鑄遺恨。
 

君主獨裁

 
到1681年,大清王朝開始真正全面控制中國大陸,吳三桂的殘渣餘孽被逐出帝國範圍。接下來,1683年統一台灣,1697年平定噶爾丹,1720年攻克西藏,康熙大帝的功業,事實上早已超越盛世大唐的天可汗李世民。1755至1792年,清王朝相繼平定準噶爾、土耳其斯坦、金川、苗、緬甸、安南及廓爾丹,此前,沒有一位中國皇帝統治如此大的疆域。乾隆大帝所擁有的多國進貢物品,讓西方來使眼花繚亂。
 
大清帝國直接統治着18個行省和山海關外的「龍興之地」,並由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等藩部事務。天朝上國的疆土北起外興安嶺,南到南沙群島,西至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周邊無論大小均為屬國,包括朝鮮、琉球、越南、暹羅(今泰國)、緬甸、南掌(今老撾)、蘇祿、浩罕汗國、哈薩克等。真可謂「環列中土諸邦,悉為屬國,版圖式廓,邊備積完」。
 

喪盡做人的尊嚴

 
康乾時代的大清王朝不可一世,曾有呂宋的一個國王希望能將自己的王國併入大清麾下,乾隆嫌其險遠,竟然託辭謝絕。其實,清朝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一代。滿族人以一個部落的力量在白山黑水起事,最終以征服者的全勝而入主北京。在龍興到騰飛的過程中,傳統部落的軍事民主制度逐被努爾哈赤的乾綱獨斷所代替。在八旗設立以後,每一個旗民都是其旗主的奴隸,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爾哈赤及其子孫的奴隸。漢軍和包衣,均是奴隸的奴隸。漢人官員、士紳和普羅大眾,甚至不夠資格做奴隸。在中華帝國做人的尊嚴,從大清立朝開始就被斫喪殆盡。
 

廢除宰相制  皇權無限大

 
中國皇權政治的路徑選擇上,在大清以前已日趨於君主的獨出機杼。秦漢時代,奉行的是君主丞相制的管治。政府和內廷形成兩極格局,不是君主專制,就是丞相擅權。唐宋以降,逐漸過渡到君主宰輔制的政體,被分權後的丞相不完全徒有虛名,但政府運作和秩序穩定更多依賴於皇帝的個人操守。到了大明一代,基本上確立了絕對君主制。廢除宰相制後,剝奪了六部的決策權,由皇帝直接管理政務。諫官、言官幾乎不能按照法定的職權約束君主,在這種暴力皇權下,傳統的文官制度遑論平衡皇權,最多做到潔身自好。
 
在大清帝國邁向巔峰的同時,中華帝制更走入了前所未有的極權和君主獨裁。自秦始皇以後,就算皇權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大臣並不是皇帝的私人奴僕。漢唐朝廷享有座位,大臣可坐而論道。到宋朝以下,宰相必須站着回話。明朝皇帝十分專制,朝廷之上動輒以廷杖懲罰官員,然而大臣還是坐着跟皇帝對話,並繼續信奉「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信條。然而到了大清的朝廷上,位無論尊卑,舉朝三拜九叩。
 

清設軍機處  進一步強化軍權

 
入主中原後,按明朝舊制,大清實行內閣制度。內閣長官稱為大學士,為防範權相,故不設首輔。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內閣主責票擬章疏和參與機務。到康熙時代,隨着密折制度的推廣,地方將軍、督撫、提督、總兵官、大學士、尚書、八旗都統、副都統均可不按正常彙報途徑向皇帝上折,而皇帝則直接下達聖旨,內閣的功能在實際運作中大為降低。到1729年,時值雍正用兵西北,以處理緊急軍務為因由,大清開始設立軍機處。由於它一開始即是皇帝的私人機構,用之極為得心應手,很快即改為常設並總攬軍政大權,遂成為朝廷的最高決策機構,內閣則淪為日常的辦事部門。
 
清朝內閣主責票擬章疏和參與機務,並無實權。(網上圖片)
清朝內閣主責票擬章疏和參與機務,並無實權。(網上圖片)
 
軍機處的設立,在宣告大清議政王大臣會議使命終結的同時,標誌着中華帝制的君權專制和乾綱獨斷達到了頂點。統治者以個人意願將非正規代理網路轉化為政府的日常機構,讓新的秘書處成為決策下達平台。這一大清律中並沒有規定的新機構十分簡練,由5位軍機大臣組成(通常以滿人為看首輔),與16名滿人和16名漢人組合的政府內閣相比,皇權的體現和運用勢必更為順暢。同樣是為皇帝服務的機構,更關鍵是在於彙報處置國是的程式,有了根本的變更。以前經內閣初步處置並提供票擬後再上報皇帝的奏摺,現徑直送達皇帝手中,由皇帝親拆、御覽並作出決斷意見,軍機大臣不過是按朱批或面諭形成諭旨,然後下發。
 

國勢強弱繫於一人

 
這是一個皇權駕臨一切的時代,在專制文化蕩滌下,一面是獨裁專制的理所當然,一面是天下為奴的心安理得。嘉慶帝宣稱我朝列聖相承,幹綱獨攬。當天下、國、家的界限消失,遂由一姓之興衰決定帝國之成敗。專制制度在聖、庸、昏、暴各種類型的君主間無規律的轉換,勢必主宰着國勢的起落。道光本身就是一個嚴謹、力圖守成的君主,然當朝的臣屬也大多是局限於舊格局的庸常之輩,故30年的苦心經營,換來的卻是更多的內憂外患和朝政的江河日下。帝國的一切均由帝王自把自為,王朝的哀敗亦由一家自行「埋單」。
 
下文預告:吏治貪腐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