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一向在國際考試表現突出,例如,在2012年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香港於65個國家或城市中排名第三,較第二位的新加坡平均得分只低1.67分。從 PISA 的排名來看,香港的中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三方面的基礎能力是非常好的。
如果大家以為特區政府投放大量公帑於本地學生身上才獲得以上成績,這想法是不正確的。在65個參加 PISA 的國家或城市,特區政府在投放於每名中學生的每年公共教育開支只是約8,000美元,相對其他參加地區,香港只位列中游,相比投放最高19,000美元的國家盧森堡,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的開支真是物有所值。
教育成果與金錢的關係
教育質素並不是大灑金錢便可以獲得。根據兩位世界銀行學者,Emiliana Vegas 和 Chelsea Coffin 於2015年的關於公共教育開支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論文,指出當政府投放資源於中學教育達至一個門檻後,繼續增加資源,也未必可提升中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學者又發現在門檻以下的國家,其政府增加中學生教育開支多1,000美元,會推高學生的 PISA 平均分14分。
Vegas 和 Chelsea 的研究結果與其他文獻大約一致,啟示是在教學方面要重質不重量,不斷加大教育開支也未必能達至顯著改善學生學習能力。筆者從2012年 PISA 的結果發現,卡塔爾在中學生教育平均開支略高於香港,但其 PISA 成績卻是排名尾二,結果正好說明,即使有錢,也要適當地運用。
此外,W.E. 普治就業研究所的勞工經濟學家 Brad Hershbein 於今周發表報告,指出增加中學生的課程難度或加入較深奧的高級課程(advanced studies)未能幫助學生進入大學後的成績表現。Hershbein 引用他與另一學者 Greg Ferenstein 的論文結果亦發現即使大學生於中學曾修讀物理、心理、經濟和社會等科目,但卻未能令他們在大學修讀同一課程上較其他學生佔到明顯優勢。然而,Hershbein 和 Ferenstein 的研究並沒有否定中學生沒有從深奧的高級課程得到知識,而是學生可能學習到錯誤的東西,亦可能不夠專注於大學要求的批判性思考或只是學生過份善忘,忘記以前從中學所學的知識。
創新課程助享受學習
筆者曾於海外及本地大學任教過超過20年,對以上兩位學者的研究結果深感認同,在教授一年班大學科目時,也遇到類似情況。究竟是中學老師教學不得其法或這些課程是可延至大學才教?值得我們深思。
東南亞的主要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南韓、台灣、日本和幾個中國大城市均不時標榜中小學教學程度較其他地方深奧,但這是否一個正確的方向?這是極具爭議性。香港學生在數、理和閱讀三方面是有好基礎,但要在修讀高中科目時,是否可以靈活地加多些創新及應用性課程,讓學生接觸不同層面的知識?如果能夠摒棄教得深便是成功的概念,筆者相信本地的中學生更能享受學習的過程。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