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整體改革比衝關MSCI更重要

沒有 A 股的國際指數誠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國際指數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 A 股市場。

A 股第三次衝關 MSCI 失利。證監會發言人稱,此次美國明晟公司延遲納入 A 股的決定,「不會影響」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進程和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其實,態度還可更加積極,將此事視作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鞭策。

 

中國近年數度衝關MSCI

 
不可否認,A 股市場確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投資場所,全球投資者早已通過多種渠道投資中國。「正規軍」通過 QFII 和 RQFII 直接進入 A 股市場,不過,規模及資金進出均受到一定限制;對衝基金則通過各大投行及指數公司開發的形形色色的衍生產品,在境外市場對 A 股做趨勢投資;甚至有投資者簡單以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作為標的。顯然,作為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採用最多的基準指數,MSCI 指數對 A 股有着強烈需求。
 
在供給側,中國對 A 股納入 MSCI 也十分執着,幾度衝擊。近年,每年的6月都成為衝關月。MSCI 投票前,證監會都會組織人員跑遍全球,在著名投資機構舉行路演,推介 A 股市場。如此重視,無非希望引入境外長期資金配置 A 股,借助外力推動 A 股市場的開放與改革。
 
應該說,中國付出了真誠的努力,對重要投資者提出的問題,監管層多方協調,想方設法解決。例如,在 MSCI 公司今年4月的投資者問詢中,國際投資者對中國上市公司廣泛存在的隨意停復牌現象反應強烈。5月,滬深交易所便分別出台了指引細則,規範相關行為。不過,國際投資者的關切顯然並未全部得到滿意回應,如在海外設立 A 股相關的衍生產品是否需要滬深交易所批准。去年提出的資本流動性問題也難說徹底得到解決。
 
總體來看,中國方面的思路和策略功利色彩過濃。結果,老問題解決未盡,新問題已然出現,「臨時抱佛腳」之勢明顯。 MSCI 的投資者提出的問題並非拍腦袋而來,更非為難中國。作為成熟理智的長期投資機構,他們需要的是 A 股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市場制度穩定完善,絕非指數只漲不跌。因此,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需要整體構思。
 

去年股災揭示監管弊病

 
多年來,監管層制定了多個改革方案,推動建設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然而,從制度建設來看,一直側重解決短期問題,各種政策的出台與調整也未瞄準長遠,往往意在衝擊短期目標。
 
一年前發生的股災,充分暴露了這種監管思路的弊病。當時,為了穩住股指,數萬億救市資金投入市場,券商也被迫組團入場。事後看,當時股市並未到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地步,一年來指數也並未止跌。換言之,大力救市既無必要,效果也欠佳,且救市本身引發的「次生災害」至今未絕。倘若監管部門仍然以調控指數作為首要政策目標,中國股市就斷難走出「政策市」怪圈,政策的反復與矛盾也會不斷出現。市場上不同的利益主體以正當或不正當的方式表達其訴求,還會導致「監管俘獲」。
 
在監管部門負責人調整後,市場寄予厚望。我們希望其工作着力點轉為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樹立投資者的長期信心。尤其要充分考慮市場基礎與投資者結構,建立整體監管框架,吸取既往教訓,再不能在短期波動中方寸大亂、舉措失據,甚至為一時行情企穩而使得改革中斷甚至倒退。
 

改革成為健康的A股市場

 
整體改革的諸多課題其實早已提出。在此次股災一周年的反思中,有識之士紛紛建言,除了做好「災後重建」工作,還須推進統籌監管、功能監管改革,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積極推動資本市場分層發展,完善資本市場交易機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創新,特別是要加強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依法打擊操縱股價行為;建立健全證券投資領域的公益訴訟制度,拓展投資者受侵害權益的救濟渠道。這些都是股災中證券市場暴露出的軟肋。此外,對於至關重要的發行註冊制改革,監管當局出於現實考慮已經推遲,但是,改革方向應堅定不移。扎實推進改革,無疑會直接或間接地推動 MSCI 接納 A 股。
 
近來,監管層出台了一系列監管政策以圖糾偏,包括暫停中概股回歸、收緊跨界並購重組、調整私募基金掛牌政策。許多市場人士出於短期考量,對此反響激烈,負面評價紛至,其實,從長遠看,這些政策有利於堅持公平原則,保護市場上超過80%中小投資者利益,監管層不應因謗生疑。不過,這些政策畢竟無法替代整體性改革。
 
中國需要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以發揮其為企業融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多重功能,核心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它需要悉心呵護,而非縱容;它更需根本性改革,而非因循。股市的未來系於整體性改革。做好這些功課,A 股進入 MSCI 才會水到渠成。沒有 A 股的國際指數誠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國際指數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 A 股市場。
 
原刊於《財新網》,獲授權發表。
 
(圖片:亞新社)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