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國際評鑑(五):評鑑結果的公布和運用

若能巧妙地運用國際評鑑結果,配合國家評鑑及校本評估的數據,加上教師、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及參與,國際評鑑將是驅動教育改革及教學改進的有力工具。
大型國際評鑑中最重要的一項挑戰是對評鑑結果的公布和運用。政策制定者和不同持分者若能更有效地利用國際及國家評鑑的資料及數據,將有助政策方針的制定;學校和教師亦可更好地利用評鑑結果,改進他們的教育實踐。評鑑結果應該通過更為全面的方式公諸於普羅大眾,讓不同持分者更廣泛地參與評鑑結果的討論,而評鑑的內容亦可供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作參照。
 
以香港的 PISA 為例,結合歷屆 OECD/PISA 公開試題以及其閱讀、數學、科學及解難的國際評估架構,筆者的研究|團隊編寫了四本專門給教師參考的《PISA評估架構與教學應用系列》 (Ho, 2009, 2010a, 2010b, 2012),分析香港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及解難中各題的答對率,比較 OECD 與香港的結果以了解本地學生的強弱,進而分析香港男女生表現的差異,及比較香港學生在不同能力範疇及題目形式(item formats) 中的優勢及可改善的地方。
 
此外,香港的PISA研究團隊更與教學專業團體及教育當局合辦多個研討會及工作坊,讓教師進行教學上的反思及交流。筆者亦會透過大眾傳媒以及學校的教師培訓日、家長會,與不同持分者進行分享及意見搜集,這些研討及交流為教育改革帶來一份微風細雨式的力量,希望真能潤澤莘莘學子。
 

其他的評鑑方式

 
除了國際評鑑,國家統考和校本評核等評鑑方式也逐漸受到關注,當中包括: 整體評核(Portfolio assessment)、教師自編測試(Teacher-developed test)、學生評鑑(Student assessment)和家庭作業(Homework),這些評鑑對改進教學實務尤為重要。2009年的PISA結果表明,98%的學校將學生作業和家庭作業納入校本評核的依據之一。在OECD國家中,97%的學校採用教師自編測試,76%的學校進行整體評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評鑑系統的終極目標是協助學校改進並向學校問責的話,我們應該進一步探究評鑑結果在學校層面的應用。OECD(2011)最近一份題為《教育系統中的典範與成功改革》(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的報告指出,學校一般將評鑑結果用於如下三大方面:制定標準 (Benchmarking)並向不同持分者彙報;作為改進學校措施的依據;及評價教師、校長和學校的表現。
 

評鑑結果在學校層面的應用

 
筆者進一步分析2012年的 PISA 資料,發現幾乎所有學校都將資料回饋給家長和學生,OECD 國家中平均97%的學校都是這樣做的,在下表所列的東亞五個教育強國/區中也有近似的比例。OECD 國家中平均79%的學校同時利用資料結果來識別教學與課程改進,而在東亞國家/地區中,這一比例達到79%-99%。這個發現說明,相對於 OECD 的平均水準而言,東亞國家/地區更傾向於將評鑑資訊用作評估學校及課程改進的依據。值得注意的是用於評價教師和學校進展的表現上,OECD 國家中平均80%的學校利用資料結果來跟蹤整體的學校辦學進度,但只有50%利用資料結果來評價教師,東亞五個國家/地區(除了日本)卻有更高的比例,可見國際間採用其他更多元的資訊評價個別的教師及學校。
 
總括而言,瞭解不同國家不同形式的評鑑方式,是建立一套整全教育評鑑系統的起點。如果要真正提高教育水平及教學效能,必須了解系統評鑑及學校評核的不同功用,更應該認真研究不同國家是如何運用和處理不同層面的評鑑資訊,又如何向不同持分者報告評鑑結果,並為教學改革決議提出實證的根據。
 
因此,若能巧妙地運用國際評鑑結果,配合國家評鑑及校本評估的數據,加上教師、學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協作及參與,國際評鑑將是驅動教育改革及教學改進的有力工具。PISA2015 評鑑結果將於今年十二月公布, 筆者的研究|團隊將一如既往,誓以專業方式確保學校資料絕對保密,運用數據只作系統評估之用。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