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在2015年9月出版的《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的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簡稱《財富的責任》,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重視與歡迎。
這已經是該書第四次出版。2003年首次出版時書名叫《散財之道》,中間又出過兩版,名為《財富的歸宿》,今天這一版改名為《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的演變》。每次出版都有增補和更新,以這一次增補最引人注目。
資中筠著作成為「他山之石」
這本書出版趕在點上了。怎麼說?美國媒體給出一個答案。美國福布斯網站今年1月27日發表文章《中國新慈善家的面孔》,從馬雲個人慈善信托基金已達35億美元說起,稱「中國正進入大規模慈善活動的新時代」。中國媒體翻譯這篇文章,乾脆把標題改為《中國進入慈善活動新時代》。所說的趕在點上,就指這個。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生產資料充公,人人大鍋飯,吃飽肚子就上上大吉,哪談得上財富?改革開放30多年,一代民營企業家大步流星,財富急劇積累。如今,個人或家族擁有6,000、7,000億人民幣也不鮮見了。這麼多財富怎麼安排呢?個人消費究竟有限,而且,多年打拼的企業家老之已至,大包小包的,能帶得走嗎?更何況,社會貧富分化的慘痛現實,也折磨着精英的良知。於是乎,中國慈善事業開始起步。可是,慈善事業究竟怎樣才能做好?資中筠先生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他山之石」。
傳統的中學課本裏說,美國這個社會風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裏人人都跟烏眼雞似的,見了錢就撈,愈多愈不嫌多。其實不然。資中筠在書中說,在美國,公益基金會就有4萬多個。公益基金會是幹什麼的?是用自家資金創辦的援助教育、社會、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動的,服務於公共福利的社會組織,基金會服務社會的主要途徑是贊助。基金會的資產總額約為4,000億美元。
美國公益金基金資助的項目十分廣泛,無所不包,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能感覺的它的存在。基金會的作用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它實際使用的資金數額。資中筠說,一個社會的延續與發達,取決於如何平衡發展與平等的關系。美國基金會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由於它大力支持科研、教育,也對生產力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資中筠在書中詳細考察了美國公益基金會的起源、功能、發展及現狀,評估了美國公益基金會捐助的效果,並且介紹了美國公益基金會與中國的關系。其中,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創辦了北京協和醫院、湖南湘雅醫學院和山東齊魯醫科大學等。福特基金會出錢資助錢穆創辦了香港新亞書院,資助哈佛大學創辦了東亞研究中心,資助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量科研活動。
引人注目的是,這本書最新版特別補寫了近年來英美興起的「新公益」運動,引起社會各界興趣。新公益是近年來歐美掀起的一股革新思潮。目下,很多國家貧富差距加大,弱勢群體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且日趨復雜,單純的捐贈和政府福利政策已經不足以應付。有鑒於此,2014年,在英國王儲查理斯主持下,英美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集聚一堂,商討對策。與會者指出,能不能讓多數人分享繁榮,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存亡的大問題。
會議提出「包容性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指出不但要從「授人以魚」進展到「授人以漁(本領)」,而且要展開「漁業革命」,改造資本主義。具體做法是政府傾力支持民間公益事業,寓公益於市場,把窮人圈進創業和市場的大圈子裏,開展創投公益,創立各種各樣的社會企業,從而提高低收入階層創造財富的能力。有些雄心勃勃的人士還提出,新公益活動應該以「全球40億金字塔底層人群為目標」。
話題回到本文開頭。美國福布斯網站的文章說,目前中國「僅有十幾人創立了私人基金會」,這與美國4萬個私人基金會相比,真是相差太遠。不過,這正表明資中筠的書大有用武之道。你想,在中國慈善事業起步之日,這本全面介紹美國慈善基金會和新公益活動的書不是正當其時嗎?早年資中筠出版《散財之道》時,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慈善事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如今成了氣候了,要「進入新時代」了,在這種情況下,借鑒美國成熟經驗,豈不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更何況,目前國內也正在開展萬眾創業的活動,國內媒體也屢屢出現「創投公益」、「社會企業」的新名詞,把老式的慈善和新公益活動結合起來,可不可以收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呢?這就要看我們怎樣做了。
原刊於高和分享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