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60年到1833年期間,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僅限於在廣東的固定商業模式。英國詹姆斯王朝先後向北京派出的大使,連申辯的機會都無法得到,更遑論在兩國之間推動建立所謂的平等關係。隨着茶逐漸成為英國人的全民飲品,中國貿易遂成為英國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儘管東印度公司跟廣州貿易制度的衝突日增,由於其對華貿易的依賴性,對天朝的所作所為只能是愛惡相加。
為貿易兵戎相見
1833年8月23日,英國國會通過法案,終結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允許所有英國國民可自由從事對華貿易。英國實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東印度公司就不再是中英貿易的主體,兩國之間早已存在的貿易紛爭,終於演變成為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亞當・斯密發現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很快就發揮作用,伸向了遙遠的東方,導致中英之間為貿易衝突走上了兵戎相見。
律勞卑欲打開中國的廣闊土地
1833年12月,英國任命上議員議員、海軍將領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此時的英人正處於兩難境地,極不願意喪失現有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又對廣州貿易制度頗為不滿。因此英國政府下達的訓令比較溫和:「採取和善的態度,不要激起中國人的反感,妥善處理英人在華糾紛;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借助海陸軍隊」。而英外相的訓令卻是直接冒犯大清的現有制度:「到粵以後,以書函通知兩廣總督,設法推廣商業於廣州以外的任何地方;設法與北京政府直接往來」。律勞卑帶着政府訴諸不一而又絕無可能完成的任務,懷揣好高騖遠的理想,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人,打開中華帝國的廣闊土地,讓英國人的毅力和勤奮有用武之地」,興致勃勃的前往仍沉溺於自詡的天朝上國,其使命一早已註定只能是以失敗終結。
律勞卑拒絕離開 中英貿易中斷
由於清庭對中英貿易關係的重大變更毫不知情,而兩廣總督盧坤對其身份和使命更是一頭霧水,故律勞卑到達中國後,大清循例只派遣行商和他接觸。心高氣傲的律勞卑拒見行商,擅自進入廣州,以英駐華商務監督的名義致信盧坤,要求安排官式接見。按大清當時的定制,以平行款式而非稟帖的信件無人敢沾手,自然也無法送抵兩廣總督手中。1834年7月30日,盧坤命令律勞卑一行離開廣州,返回澳門。律勞卑斷然拒絕接受,行商和通事見狀,為自保率先與英人停止了貿易關係。8月16日,中英貿易中斷。
面對衝突升級,氣急敗壞的律勞卑做出過激的新的挑戰。8月25日,他在廣州發布了《中英關係現狀公告》,公開指控大清官員的所作所為,並重申自己將堅守使命,志在必得。被冒犯的兩廣總督則認為,英夷「居心抗衡,不遵法度,若不重加懲抑,何從肅國體而懾諸夷」,決定對其予以痛擊。9月2日,盧坤下令停止中英貿易,並派兵包圍英國商館,將擔任買辦、通事及雇役的中國人一概撤出。同時宣布,不論中西各國人,凡賣食物給英人者,一律處以死刑。
中英戰爭 一觸即發
律勞卑不甘示弱,9月7日派兩艘炮艦開進虎門,進入珠江,並轟擊虎門炮台。9月11日,英艦闖至廣州城下,於黃浦停泊,與清軍對峙。盧坤則針鋒相對,調集各路水軍,準備將英國炮艦「嚴行驅逐」。中英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
英商庫力基主動認錯
首先作出妥協的是英國商人。除了日常生活陷入困境,更主要是貿易季節已經來臨,儘管雙方的交易活動眼前被暫時中斷,但一旦真的開戰,恢復的時間更遙遙無期,損失最大的無疑是不遠萬里前來求財的英國商人。於是英商四處活動,急於通商,不再支持自家的商務監督。甚至於有英商庫力基出面,代律勞卑向廣東當局認錯,請求發給紅牌,讓其退回澳門。
憂憤相加 律勞卑澳門病逝
中文譯名暗合了「勞苦卑鄙」的律勞卑急火攻心,陷入了前所未有巨大的困境。身患重病,履行職責中屢遭打擊,現又被唯利是圖的同胞拋棄。同時,英國尚未在中國附近地區集結足夠的兵力,且真要動武,手中又無政府的授權。面對僵化的大清對手,「在極度的愚蠢思想和道德墮落中,幻想着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全然不顧國家法的理論和實務」。律勞卑最終選擇了退讓,9月21日,帶領炮艦悻悻然返回了澳門。9月29日,盧坤宣布開艙貿易,一時的綏靖英商帶來了即時的回報。律勞卑成為唯一的輸家,憂憤相加下,於10月11日病逝澳門。
「必以武力洗雪恥辱」
衝突過後,中英雙方都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不過律勞卑事件對英國對華炮艦政策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將來有一天必以武力洗雪這次的恥辱,讓中國學會尊重英國」,律勞卑的憤懣之語代表英國上下最終失去了用談判的方式解決中英貿易爭端的耐心。
條約必須在刺刀尖下才生效
由於沒有接到英國政府新的訓令,接下來的兩任商務監督德庇時和羅賓生採取了沉默政策,他們不再願意以低下的姿態與天朝官吏接觸和打交道,而廣州當局也假裝不知其存在。此時,英國商人卻不願意再保持沉默。廣州64名英商聯合上書英王,對律勞卑在華遭遇鳴不平,要求國家派遣一支有充分規模的武裝力量來華,以建立一種符合帝國地位的「正經路線」。在華主辦的《中國叢報》的英、美傳教士,則更是赤裸裸的極力鼓吹使用武力干涉。「我們不能通過辭謙言卑的稟帖取得什麼,我們要和中國訂立一個條約。這個條約必須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們的命令寫下來,並要在大炮的瞄準下,才發生效力」。英國國內的曼徹斯特商會向首相和外相提交備忘錄,要求政府出面干預中英貿易事務。
義律出任駐華商務監督
1836年12月,義律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華商務監督。1837年12月2日,沒有完成外相訓令的義律一無所獲的離開廣州,臨行前給巴麥尊的彙報中,提出了陳兵艦於華北白河口的建議。1838年7月,為稟帖一事陷於兩難中的義律,索性嘗試武力的作用,要求東印度防區艦隊司令、海軍少將馬他侖率領兩艘軍艦前往廣州虎門。
鴉片戰爭拉開帷幕
1839年3月10日,大清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隨後以雷霆萬鈞之勢推行禁煙運動。一時慌神的英商很快看懂了義律的博奕,早已摸清天朝虛實和自家政府底細的英國人,通過駐華商務監督上交了全部的鴉片。此舉不僅令鴉片販子找尋到強大的背書人,也給了英國開戰的理由。在此後的林維喜事件中,中英雙方終於選擇訴諸武力,鴉片戰爭徐徐拉開了帷幕。
1840年2月,義律和英商被中方逐出澳門和中英在穿鼻洋發生海戰的消息傳回了倫敦,英國政府隨即向中國派出遠征艦隊。這支艦隊由來自好望角和印度的英國軍艦組成,包括16艘軍艦、4艘武裝輪船、27艘運輸船和1艘運兵船,運載4000人的地面部隊,加上海軍部隊,遠征軍的兵力有六、七千人。遠征軍由義律的堂兄、英國海軍少將懿律擔任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擔任副全權代表。1840年6月28日,這支船堅炮利的遠征軍到達廣東附近海面,最終撞開了中華帝國的大門,將中國推進近代史的同時,成為了香港新的主人,也為帝國提供了腳踏實地的「前哨站」和「橋頭堡」。
下文預告:暫行賞借與國勢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