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回復有效施政 解決政治困局

在社會陷於政治化的環境下,我們盡量利用我們的多項優勢,在國家的關心下,人民的勤奮下,我們一次又一次克服難關,並開始逐步收復失地。
以上四個產業和項目,是比較明顯可見。除此,我們還有科創、社創、藝創和其他的項目。所有這些項目都會帶來更多商機,每一項都有力推動香港新實體經濟發展,既增加香港庫房收入,也增加年輕人上流機會。現在,刻不容緩的是要增加投資去培養人才,開發更多土地配合發展,投入更多資源在醫療、教育之上,以提高服務水平。這樣可以製造更多職位,提升薪金水平,解決人才出路狹窄問題,亦會促進社會上流動力。若再加上成功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我相信連串的措施將會大幅舒緩貧富差距問題。新加坡九成家庭能夠置業,安居之餘也是日後退休的保障,成效已有公論。
 

有所作為社會更加好

 
香港還有一個其他國家地區所沒有的優勢,這就是我們香港人努力耕耘,政府謹慎理財所累積的龐大盈餘。這筆逾3,500億美元外匯儲備,超過一年的本地GDP,使我們有條件建設更好的香港。
 
董建華認為,憑着香港所擁有的優勢,未來大有發展空間。
董建華認為,憑着香港所擁有的優勢,未來大有發展空間。
 
在我們跟隨《基本法》的精神,保持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的同時,我們要考慮如何更好利用手上的龐大儲備,改善民生,促進香港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面對當前世界的創新大潮,我們必須與時並進,避免落後,這問題需要大家認真思考。因為經濟加速發展,人民收入增加,政府相對得益,就更有財力解決問題。
 

發展經濟不忘環保

 
以上談了很多關於經濟建設,我還想提出一點︰積極發展經濟,不等如對環境造成破壞。香港必須堅定做好環保工作,而且要做到全亞洲最好的環保城市,從開山、填海造地到擴建交通設施,每一個環節都要照顧環保的考慮,政府應撥出更多款項,支持這方面的建設,為我們下一代提供合意和理想的生活環境。
 

團結建設民生解困

 
香港是一個美麗又美好的城市,我們亦一直追求一個理性的、文明的、繁榮的社會;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進一步從以下幾個問題著手建設:
 
政府要有作為。政府的整個團隊要有適度有為的管治方向,依賴市場決定一切的思想,已不足以應付現時的問題。現今科技突飛猛進,互聯網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經濟、人工智能機械人將大量取代人手。香港正面對一個新的產業革命,這一方面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經濟機遇,另一方面亦會影響現時低技術、低收入的群體,我們需要及早研究怎樣應付新挑戰,早日聆聽業界意見,盡早提出對策,讓衝擊減至最低,讓大家得以安居樂業。
 
政府與建制派更努力合作,製造緊密的夥伙伴關係,讓建制派更多參與施政、議政。同時,建制派不單要考慮自己選民的利益,亦要更多考慮香港整體利益。
 
至於反對派,我們必須防止極少數人排斥「一國」。他們以本土為名,推動港獨,為禍香港,這是香港人不會接受的。「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絕對不能動搖。
 
民主社會存在反對意見是正常不過的。但是反對派必須有建設性及合理性。在分歧的問題上,特別是經濟民生等議題,是可以通過理性、妥協的手段來解決。基於社會整體利益,市民福祉,持反對意見的反對派人士必須走出一條建設性的路。政府在此亦要加強溝通。
 
香港離開祖國長達一百五十多年,很多人對國家認識不夠。回歸之後,社會關注集中在「兩制」,歷屆特區政府也太過聚焦於此,對「一國」的事情,包括國家憲法、《基本法》的認識,尚有大力推廣的空間。社會視野有局限,市民思維便容易有偏差,這一點我們要更多關注和加快改善。
 
為了香港福祉,政府以及各個政黨凡事亦要多走一步。香港人一定要團結,立法會要減少拉布、內耗,務求各方面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軌,回復有效施政,恢復建設和發展;這樣香港的民生問題以至政治困局才會得到解決。
 

理性建設為香港好

 
我要一再強調,香港前途是光明的,未來是大有希望的。期望更多有心人積極加入建設香港的工作,就算是不同意見的人士,也能本著理性的前提, 走上一條建設性的路,而既得利益人士在考慮本身利益之時,亦能更多為香港整體作出貢獻。
 
香港好,惠及所有香港人;香港好,貧者生活得以改善;香港好,對年輕人更加有利,因為國家未來優勢持續,你們遇到的機會將比我們更多,你們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感謝各界人士對團結香港基金的支持,我們將繼續為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繁榮而努力,與大家攜手合作,打造更美好的明天。多謝各位!
 
本文為團結香港基金午餐會演講。
 
(圖片:團結香港基金提供)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