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哲學新觀點

習近平想說的是,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鑑別,適用的就拿來,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
中共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習近平在治黨治國治軍方面發表了不少具有指引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受到海內外的廣泛注視。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的講話,又有理論創新。他引述恩格斯「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的名言,指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共理論家分析認為,習近平「五.一七」講話闡述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突出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出重大部署。習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新形勢下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新指引。 
 

立足中國 借鑑國外 

 
習近平針對中國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太相稱」的現狀,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24字思路,着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習近平認為,挖掘歷史,可以發現,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沒有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習又認為,挖掘歷史,可以了解,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儒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 
 
中共理論家指出,值得注視的是,習近平接着評說,這些中國古代以來的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着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式哲學 三大資源 

 
習近平認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一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二要體現創造性、時代性;三要體現系統性、專業性。習近平概括的這三個主要特性,可以說,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總的遵循,為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指明了努力方向。 
體現繼承性、民族性,習近平認為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資源、即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習近平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推動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只有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提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中共理論家指出,習近平揭示,之所以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就是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要民族性 並非排外 

 
習近平特地闡釋,強調民族性並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正因如此,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鑑,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否則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並以此為裁判,那就荒謬的了。」 
 
中共理論家指出,習近平想說的是,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鑑別,適用的就拿來,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
 
(封面圖片:Pixabay)

任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