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600名資深醫生刊登廣告:四個大字「痛心疾首」,字字鏗鏘,反對青年集體堵路佔領。事緣兩周前,600名醫生刊登廣告,指控警方武力鎮壓,政府對青年學生的訴求缺乏積極回應。社會的兩極化,具傳染性,一向相對保守的醫療專業,難以幸免。為官的最高醫療領導,已經說了不少次:同學離開廣場,讓路撤退,理性對話好。進駐廣場的醫療隊卻發誓死守,保護同學。醫學會支持與反對的兩派旗鼓相當,數目剛好半數打平,結果由會長投下決定性一票:不作全體會員公投,不去了解大多數意願。會長無疑出自好意,阻止撕裂的具體化。反對者指責:那是阻礙民主進程,因此常務工作休想獲得實幹支持。
行醫的核心價值 不能隨便踐踏
其實,前所未有的大分化,早在9月底警方施放催淚彈之後,立刻發生了。當天早上,難以置信的標語在醫科生的宿舍出現:「強烈譴責鎮壓」、「革命是個責任」、「特首下台」、「自己香港自己管」、「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多麼震撼。政治性的呼喚,應該是集體的措詞。整個運動自早期的醞釀到今天,訴求不離政治性,自然出現純政治軌跡的標語。最叫人吃驚的,是求學中的未來醫生,竟彷似看不起未來的專業,真要治國、鬧革命起來了!多麼可怕。鬧誰的革命?革誰的命?行政長官?推倒了又怎樣?有同學辯解:魯迅放棄醫科,以文字「治國」。同學準備仿效嗎?今天存在五四時代的封建、落後,要追求新的「德先生」、「賽先生」嗎?以筆桿子革命嗎?同學又說:孫中山先生當了醫生還不是棄醫從政,搞革命,成立中華民國嗎?同學們準備仿效嗎?推翻什麼封建政權?「上醫治國」,究竟是個理想,還是說說便算?大家不滿政府武力驅趕,不說粗話,說要革命,可以理解。行醫的核心價值,倒不能隨便踐踏。治病治人,是行醫者的核心價值,怎分中下?關心社會,政治參與,哪裏等同治國?言重了。
今年的醫科生進入臨床的殿堂(醫院),還由院長帶領,舉行了「白袍加身」那麼感性的儀式。眾人列隊到台前,由老師披上白袍,代表治病、治人,自始無私服務,向前輩宣誓的由衷表態。醫科教育與其他文理學系不同之處,在它具備獨有的服務邏輯和道德倫理支柱。因為人命關天,疾病直接帶來的痛苦,眾人皆知。醫療行業中人,以助人為本,乃無可否認,無可比擬的核心價值。歐美傳統醫科入學,便有向古希臘醫聖 (Hippocrates)宣誓的儀式。我國中醫教育,也有向唐代醫聖孫思邈作出敬拜的禮祭。近年,醫療界的專業道德精神 (Medical Professionism),已有更具體的演繹。最全面的解釋如下:醫療界的專業精神由學識、本事和倫理建成基石,再經負責任、人道、慈悲的有效實踐完成。求學中的未來醫生,要找尋鞏固的基礎:是學識、本事和倫理進修,準備好畢業後好好實踐。同學們不要因生氣而忘本了。
在政治訴求以外 還有更深層的怨氣
當然,醫科同學生氣之外,還有更深層的怨氣,需要表達。「自己香港自己管」,在抗議中央大權的背後,還有醫科獨有的不愉快經驗。三、四年前,公營醫院的產科,不是以內地產婦為主要顧客嗎?擾亂頗大。在私營機構,內地來看病的各科、各系病人,不是仍在上升嗎?來自北方的食物安全、直接影響健康的威脅,不是未有間斷嗎?有大學心懷大志,要在深圳經營醫院,引入專業管理,不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嗎?內地看病難、看病貴,宣述了十年,整治了十年,不是仍在整治嗎?內地的患病者,不是常受粗暴對待嗎?醫患關係還不是持續惡化,未見有效改善嗎?對這些有關醫療專業的報道,醫學生是身同感受的。
在扶貧義診中,有醫科生問我:國家很富有,農村醫院卻不像樣,村醫土醫又笨又懶,為什麼還要給他們幫助?另一次介紹內地扶貧工作之後,有同學氣沖沖地問:香港醫療問題亦多,醫護人員都不夠,為何你們不在香港做義工,卻跑到內地?
同學的本土意識,自有它的背景,可以理解。可是,行醫者為善慈悲的心,盡力協助的願望,難道需要接受地域的分配嗎?畢竟香港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條件比較很多地方好,我國貧富懸殊情況也嚴重得多,到處都不少孤寡傷殘,資深者實行盡點力:示範、教導、指引、培訓,都是很正常的活動,不至於「各人自掃門前雪」吧。
各人自掃門前雪 難解兩地醫療問題
聽說有醫科同學是攀山能手,晚上聯群上高山,掛標語表心跡。那浪漫也叫人讚賞。高山上表態,何等悲壯。這倒叫我想起了五、六十年前,從內地逃出的文人雅士,常有北望神州,憤世愱俗的唏噓感嘆。今天的未來醫生,趁攀山也可北望神州,看清楚兩地差異。國庫充足的祖國,30年來的醫療狀況,可見驚人發展,也暴露出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發展但見冠冕堂皇的現代醫院,治療室、化驗所、掃描儀、手術機械等,全世界新穎先進的發明,都會先到內地試用。教學醫院內的一切設備,絶對一流。另一方面,但見輪候診症的人龍,擠得水洩不通的候診室,帶了牀舖晚上睡卧,以求清早看病有保障的父老嬰兒,數目每天都在增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成立,農民年供幾十塊的醫療保險金,可以享受可觀的國家補貼,把診症、住院的病人數目暴增至十倍、二十倍,把豪華教學醫院,省、市、縣級醫院都擠滿了。門診分店開了,村衛生所收購了,擠擁情況仍是一樣。曾到內地教學、示範、服務的醫護同僚,清楚地看到,十多年內,所有先進科技能照顧的區域:新藥物,新器材,醫療機構掌握得很好。「創滙」項目有企業大力支持,真可媲美歐美。可是,根本的很多問題未見改善。
我這老一輩北望神州,想着香港的醫療領域,在過去一世紀領先祖國,今天還可以誇耀的,內地同行還充份賞識的,還有那些概念或具體的例子呢?容易看到的,包括在教育、專業培訓、研究能力和一般的行醫之道上。
內地醫科教育為期四年,其中包括了見習(實習)。我們香港緊跟英國式,單是上課原本五年,三改四之後還加了一年。實習一年是畢業後的。所以香港的醫科教育,比較內地扎實得多。內地幾間頂尖大學,有特別醫科課程,取學士後,再取碩士,在學時上,補足了。但那畢竟屬少數安排。上世紀內地醫科多所代表,和香港、台灣交流學制多方各有體會,可惜成果不大。開展充裕的學習時間,肯定對學問、修養和德行培養,都有幫助。香港的醫療界承繼了英式醫科教學的傳統,足以帶動內地醫科教改。
香港制度建全 可帶動內地醫科教改
在專科培訓方面,內地仍缺乏專業統一訓練和按學術水平頒授學位的機制。專科訓練,由個別專業或學術單位負責,缺少專業必須的國際客觀要求,造成了專科的地區性水平差異,大大拖慢了發展,同時鼓勵了不同程度的商業性干擾。比如說:由藥商、出產商主導一些訓練班。回歸後至今,內地醫學會和港方不同專科,交流未有間斷,港方對參與推動專科發展,可算求之不得,信心十足。
說到研究,自從國庫充足之後,我國學術界對研究的需求,增加不知多少倍。相信內地在高端科技,特別是具經濟價值的範圍,早就領先香港。在醫療項目上,大部份難說得上「創滙」。在治病設計分析上,要獲國際承認,需要符合一些規範。熟習英式學術邏輯,又擁有廣闊學術聯繫網絡的香港醫療學術界,自然比較容易掌握研究的竅門,容易爭取到好成績。在醫療學術圈子,可惜雙方面的合作,或者說,由香港方面多帶動的例子,真不多。三年前中港開展了「國家伙伴重點實驗室」特別安排,可望有關醫療領域的小組,可以把握機會,發揮香港所長。
內地醫護人員與病患者關係差得很,改善困難。或謂那源於人的素質。其實醫療服務供應,包括公營 (政府負責)和私營的安排,在西方社會,由國民保健到私營照顧,經歷了一世紀以上的不斷改良。香港的制度,始自殖民地懷柔的慈善制度,慢慢進入仍未有定論的「用者自付」,「有需要者必獲照顧」的雙軌構思,從管理、安排、財政設施,對發展一個包容可行的醫療保障制度,應能提供很好的參考。
行醫自有文化的內涵,核心價值的能否貫徹,不限於經濟實力。內地資深而謙遜的前輩曾說:港人素質較好。在醫療專業,也許說的是專業技術與慈悲為懷的不斷磨練,香港經驗較早,可作引導發展吧。
北望神州,撇開誰富誰窮,誰先誰後去衡量,在醫療領域,未來的醫生精英,大有施展的良好機會。從今天到十多年後的青年醫生,在所有醫療範圍,都可以憑着過去的餘蔭,國際優勢不斷發展,與祖國的需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