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得利用文化差異嗎?

面對文化差異,大家通常都只看到衝突、挑戰,其實,就好像一個團隊一樣,如果都是同一類人,這個團隊出來的業績通常不會是最好的。最好的團隊,是擁有很多不同元素、不同種類的人,但大家可以互相聆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一加一大於二,而不是一加一小於二甚至小於一的結果。
我服務的客戶,全是世界500強的企業,市場與辦公室遍布全球,員工當然也來自七大洲,這樣能夠便利企業理解當地顧客,反應快速,但因為文化的差異,大家合作起來,也充滿挑戰。
 
學術界對跨地域文化有很多研究,對跨國企業起了很好的啟發。不單讓他們更理解不同地域的客戶,調整市場策略迎合不同文化的需要,也讓他們的員工理解如何共存共容, 一起達到企業的目標。
 
跨地域文化研究發現不同文化的差異,其實通常不出以下幾點:
 
1. 獨立與互相依存   (independent vs interdependent)
2. 平等與地位 (equalitarian vs status)
3. 直接與間接 (direct vs indirect)
4. 任務與關係 (task vs relationship)
5. 冒險與肯定 (risk vs certainty)
 

獨立與互相依存 

 
獨立是指一個人做決定時,是只看對自己或自己部門、自己國家的影響而做決定;還是認為整體是需要相互依賴,共存共榮的, 所以做一切決定都會考慮對跟他「同一組人」的影響。 西方國家教育通常是一人做事一人當,這是獨立的體現。而一些東方國家或者中東國家,什麼事情都跟家庭甚至整個家族有關,如果一個女的跟一個男的私奔了,整個家族都會丟臉,所以整個家族的男女都會追尋這兩個私奔男女把他們私下處決。在他們文化裏,這是對的。 不光是男的這麼認為,就是女的也會同意。
 
這裏獨立的對立面不是依賴。依賴是一方依賴另外一方, 是一方面的付出,讓另一方面的收受。 好像我看到現在香港跟國內一些二十多甚至三十多歲的「孩子」,住在父母的家,吃父母的, 不會分擔家庭支出一毛錢,這是依賴,不是互相依存,這在一些西方國家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我認識的幾位美國朋友,他們的父母都很富裕,生活環境不錯,家裏空房間多的是,但我的朋友大學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都已經被父母趕出家門,自己獨立。如果還留在父母家,父母肯定要他們交房租,付伙食費;可能不是「市價」,但付費是必須的。對這些西方國家的父母來說,這是灌輸孩子獨立概念,不要依賴他人,讓他們懂得為自己生活、為自己生命負責的訓練與體現。
 
不同地方對平等也會有自己的定義。(亞新社圖片)
不同地方對平等也會有自己的定義。(亞新社圖片)
 

平等與地位

 
平等是我們都是人,可能你的地位比我高,但不代表你的看法就比我的好、比我的對;不代表只有你可以說話,我不可以,我有意見我還是會說出來。地位就是看等級,看長幼高低。 高級的、年長的說了算,低級的、年輕的聽着就好了。你是負責執行的,不由你說話,待你年紀大了,職位高了,自然就可以說話了。 這在一些國家不光是做決定時才可以看到,在日常的行為上也清楚的看得出來。好像在泰國,他們正式的見面禮,是雙手合十。但手放在那一個位置是看對方的地位來決定的。對方地位愈高我的手舉的愈高。超過頭頂,是參神了,對泰皇與皇后也會高到額頭,自己頭往下垂,眼睛朝地,表示最高的尊重。如果是朋友平輩,手放在胸前,有直接的眼神接觸,面帶微笑,也就可以了。 
 
相對一些西方國家,對大老闆都是直呼其名——Alan, Becky, Chris 的。 我看過有一些甚至對自己父母也是這樣。我還記得80年代在一家英國公司打工,我時年23歲,下屬30多歲的比比皆是,他們都尊稱我鮑小姐, 我說不用啦,叫我 Vivien 就好,但他們的企業文化就是非常看地位的,我是他們老闆,所以他們堅持要叫我鮑小姐。 就好像國內叫老闆都是李總,劉董,王主任等,以稱謂來提醒大家,這裏是看地位的。
 
西方國家中北歐國家如丹麥,挪威等是最平等的國家。
 

直接與間接

 
直接與間接是表達的方式。 我接觸過最直接的可以算是一個荷蘭人,她的老闆是美國人,相對中國人來說已經是直接的了,但因為談話內容是要荷蘭人在她負責的地域裏,裁掉20%人手,美國人感覺這是敏感話題,所以吞吞吐吐的說了一會。那個荷蘭人可不耐煩了,跟這個美國老闆說,「你要我裁多少個員工,直接告訴我就可以了,我會告訴你行還是不行,不行的話,裁多少個是可以的,省得大家繞來繞去。」讓這個美國老闆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但如果荷蘭人的下屬是一個日本人、韓國人、泰國人或者是中東人,她這麼直接說就可能會傷了感情。她只可以慢慢的從經濟大環境低迷,企業整體業績不前,我們公司需要留前鬥後,其他國家都開始裁員等一步一步說起,讓這些地域的老總自己明白下一步該有所表示了,自發的問「那我們國家應該怎樣處理呢?」甚至可能需要說一堆故事:哪一家成功的企業在業務低迷時怎樣看得長遠,狠心的裁掉40%員工,最後得以翻身; 那一個經理怎樣為大局着想等等,讓對方自己體會,甚至可能不會一次就得到同意,決定會裁多少個,可能要談幾次,慢慢磨合。 
 
對於「關係」的解讀,會影響很多企業負責人的決定。(亞新社圖片)
對於「關係」的解讀,會影響很多企業負責人的決定。(亞新社圖片)
 

任務與關係

 
任務的人就是任務先行,直接的就想怎樣最快達成任務,不會想到照顧關係、對方的感受; 關係的人是先照顧與對方的關係,透過關係來達成任務。日本人就是最典型的關係先行。他們會花很長時間建立關係,但一旦建立好關係,他們會非常信任對方,任務就會很快達成。他們可以說是看人來決定的。同一件事,一個跟他沒有建立好關係的人來找他,他可能不會做,但另外一個跟他已經建立長期關係的人他會很樂意的去幫助。
 
而任務的人剛好相反,他覺得不應該看人,而應該純從事情本身、任務的本質來決定做還是不做、怎樣做,可以說是絕對的對事不對人。說是這麼說,好像這就是公平公正,但事實上,每一個文化都看關係,只是程度的多少而已。 
 

冒險與肯定

 
冒險的文化知道沒有可能得到百分百的資訊,他們願意冒比較大的風險,做得不對,出來效果不好,再調,一邊做一邊調整。極端的冒險文化就是知道一旦行動可以調整的不太多,也願意冒這個風險。所以這種文化是比較冒進的,比較「衝」的。
 
但相對肯定的人就會多考慮不同層面,收集大量的數據,思前想後,感覺有絕對把握才會行動。 可以說這種文化是比較保守,比較務實的。
 
大家看到這裏,可能會好像我一樣想到,其實這些文化差異,不但適用於地域、國家之間,其實也適用於不同年紀的人。我們說的代溝, 或者適用於個人所見的差異。
 
最近影響香港每一個人、全世界傳媒都在談論的事件,有很多學者和有識之士,都說是30歲以下跟50歲以上的鬥爭。如果大家用以上的文化差異來看這場運動,相信也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來。
 
面對文化差異,大家通常都只看到衝突、挑戰,其實,就好像一個團隊一樣,如果都是同一類人,這個團隊出來的業績通常不會是最好的。最好的團隊,是擁有很多不同元素、不同種類的人,但大家可以互相聆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一加一大於二,而不是一加一小於二甚至小於一的結果。
 
篇幅所限,以後再與大家討論怎樣在工作中,利用文化差異,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
 
你看到你的團隊,有以上的文化差異嗎? 
 
你看到這些差異對你自己的工作、對你的團隊,有什麼影響嗎?
 
你可以怎樣把這些差異,變成你的團隊與其他人合作的優點,而不是絆腳石呢?
 

鮑慧兒